

城市化背后的增长逻辑
增加投资的潜力仍然很大
过去30年,尤其是上世纪90年代后,推动劳动生产率增长的主要驱动因素是实物资本的增加。投资能改善劳动者使用的劳动工具从而提升生产率,但资本存量高到一定程度后投资边际效应会递减。人们对2009年万亿的基建投资刺激仍记忆犹新,而实物资本对劳动生产率的贡献也因而在过去三年有所回升,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担忧高投资支持下的中国经济快速增长的可持续性。实际上不必过虑。因为中国劳动力人均资本存量仍低,因而资本积累空间仍然充裕。我们的估算显示,中国劳动力人均资本存量仅为美国的6%,韩国的16%,远未达到资本边际收益递减的水平。总资本存量也仅为美国的30%。增加投资的潜力仍然很大。且不说将超过2亿尚未融入城市生活的农民工,真正城市化所催生的城市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需求已经超过十万亿。仅从近几年已经大大加快的铁路建设来看,中国的铁路网密度仍远远落后于欧美,甚至印度这样的发展中国家。公路建设也是一样。而城市轨道交通、供水排水等公共基础设施方面差距明显,空间巨大。同时也要强调一点,必须通过深化金融财政改革以提高投资效率,减少重复建设和浪费。
通过增加教育投资提升人力资本积累对于劳动生产率的增长非常重要,也可以部分替代劳动人口增速下降的影响。在看到近年在增加教育领域投入方面有所进展的同时,也应看到差距和空间仍然很大。我们认为,应将九年义务教育在全国范围,尤其是边远地区落到实处。侧重加大财政对基础教育的投入。此外应提高对职业技术教育的重视,通过税收抵扣等措施鼓励企业为员工提供培训,并为个人参加成人教育课程提供工薪税豁免。高等教育领域,亦应通过加强对内对外开放以提升质量。
综合对劳动生产率增长动力、劳动人口变化和其他因素的分析,我们认为,中国潜在增长率在“十二五”期间为9%-9.5%,比前十年10.5%的平均实际增长率下降1个百分点,“十三五”期间潜在增长率会降至8%-9%。归根结底,中长期经济增长潜力主要取决于劳动生产率的增长。城市化潜力巨大,与之相伴随的人力资本提升、人均资本存量增加、劳动力转移、吸收全球先进技术和深化改革这几大因素仍将继续推动中国经济在未来十年保持8%-9%的增长。■
作者屈宏斌为汇丰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马晓萍为汇丰中国宏观分析师
-
市民化还是城市化?
2012年10月19日 -
城市化背后的增长逻辑
2012年10月17日 -
易纲:今年中国经济增长预计约7.8%
2012年10月12日 -
标准普尔下调中国经济增长预期至7.5%
2012年09月25日 -
巴克莱再降今年中国经济增长预测至7.5%
2012年09月13日 -
高盛下调2012中国经济增长预期至7.6%
2012年09月07日 -
周小川:中国经济增长下行压力仍然较大
2012年08月24日 -
杨伟民:中国实质城市化率只有36%
2012年08月08日
- 1
-
再危机——泡沫破灭时我会通知你(1)
- 2
-
守护者(1)
- 3
-
知识分子与现代中国(1)
- 4
-
富士康真相(1)
- 5
-
中国,我误解你了吗(1)
- 6
-
寻找法律的印迹(修订•典藏版)(1)
- 7
-
服务型社会的来临(2)
- 8
-
Facebook效应(1)
- 9
-
迷失(1)
- 10
-
一沙一世界:郭凯经济学札记(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