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收入分配改革主线

2013年02月16日 10:28 本文来源于 财新《中国改革》 | 评论(0 单页阅读
   在当下规范分配秩序的同时,需要从国家、企业和居民三者关系入手,重点从国家与居民的关系和居民与企业的关系两个方面先行突破

居民和企业的关系

  在现实中,利润侵蚀工资在微观和宏观两个领域同时存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本说了算”,劳动者在资本面前是天然的弱势者。如果没有强有力的保护,劳动者权益是难有保障的,工资与利润的天平总是会自动地向资本一端倾斜。从宏观来看,当经济增长主要依靠投资来推动时,国民收入分配也会自动地向投资者倾斜,资本所得份额上升,劳动所得份额下降。投资为主动力的发展方式一旦在特定初始条件下启动,就会自动地自我强化,导致工资的比重下降,贫富差距则将进一步拉大。

  居民的分配存量表现为实物资产、金融资产,是通过收入流量转化而成的。但从现实来观察,其中同样存在巨大的分配漏斗,使居民财富漏失,即存量财富的转移,导致财富快速积聚和集中。居民储蓄,包括存款、债券、股票、基金,通过金融管道给金融部门、实业部门提供廉价资金,通过财产贬值转移分配存量。企业利润增加了,再转化为投资,从而吸纳更多的居民储蓄,意味着居民为企业提供更多的廉价资金,也就是转移更多的居民财富,通过若干个经济循环,社会财富则快速地集中到了少数人手中。

  在财富金融化条件下,这种财富价值转移在加速,但居民很难感觉到。金融市场扭曲,包括利率行政化、不分红、基金不透明等等,都是企业吸纳居民财富的手段和途径。这就是说,进入居民手中的收入流量在转化为分配存量之后,通过分配漏斗,有相当一部分的居民财富又隐性地转移到了企业。

  把政府考虑进来,政府一直以来是站在企业一边的。政府拿到手的钱有相当一部分返给了企业,如工业用地几乎零地价,土地出让收入明拿实返;给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兴战略产业的大量扶持政策;上万亿元的出口退税等等。还有,通过低利率提供廉价资金;以低环境成本、低资源成本的方式补贴企业等等,这些都是通过政府使国民收入分配进一步向企业倾斜。

  政府站在企业一边,固然有助于经济高速增长,但同时也使经济增长的成果通过企业越来越多地被集中到社会少数人手中,不只是导致居民分配占比下降,消费率下降,也导致产业结构扭曲。

  进一步分析,分配流量和分配存量两个层面的问题都可以转化为要素价格扭曲的问题,如工资是劳动力的价格、利率是资金的价格、土地出让是土地使用权的价格、矿藏出让是经营权出让的价格,诸如此类,都是与产权相联系的生产要素价格的问题。对物质生产要素价格,政府时常以经济规则者和所有者身份实行过度控制,形成有利于企业的物质生产要素价格扭曲。其背后更深层次的问题是公有制实现形式。

  自然资源“国家所有,分级管理”体制,一直延续了计划经济时期的体制,造成产权悬置,异化成为部门、地方政绩服务的权力工具。这需要产权改革来解决,通过国家所有权的结构化,明确产权主体。退出行政垄断,同时反经济垄断,在此基础上让市场定价,减少国家用所有者的收益对企业给予的各种“暗补”。

  至于资金的价格——利率,关涉到企业和居民的权益,行政定价方式往往会导致利益失衡,实际上形成向企业输送利益的机制。利率市场化改革是必由之路。劳动力价格——工资,同样关涉到居民和企业之间的利益均衡问题。与对物质要素价格的过度控制相比,劳动力这个要素的价格长期放任自流,劳动力市场缺乏监管,劳动者权益没有保障,资本的话语权过大。这实际上通过“不管”来默许企业压低工资,以廉价劳动力来创造所谓的竞争优势。

  从上可以看出,由于政府立场“选边站”,导致居民与企业之间的关系扭曲,形成了不合理的利益输送,使居民在分配中处于不利的地位。“两个比重”下降、分配的不公平性扩大,是其自然的结果。 

  作者为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副所长

评论


Copyright 财新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涉网络暴力有害信息举报、未成年人举报、谣言信息):010-85905050 举报邮箱:laixin@caixi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