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收入不平等:市场因素和政策哪个更重要

2014年02月12日 14:00 来源于 财新《中国改革》
加强再分配政策的调节作用,是改善收入不平等的最主要手段;期待通过市场因素变化,如库兹涅茨转折点的到来,得到明显改善,是不现实的

结论和建议:增加转移支付

  综合以上国际比较可知,中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基尼系数,或者说居民收入不平等程度显著高于OECD各国的平均值,主要原因是政府收入再分配政策力度不足,而市场因素则是次要的;与几个拉美国家相比,中国居民收入不平等程度略低一些,政府对居民收入不平等的调节程度更强一些。

  本文的政策含义十分明显:加强政府收入再分配政策的调节作用,即增加对低收入人口的转移支付和提高个人所得税平均税率,是缓解目前中国居民收入高度不平等的最主要、甚至可能是惟一手段;期待通过市场因素的变化,如库兹涅茨转折点(指收入差距随着经济增长由扩大到缩小的转折点)的到来等,明显改善居民收入差距,是不现实的。

  2013年年初,国家统计局公布的2003年至2012年全国居民可支配收入基尼系数显示,居民收入差距自2009年起出现了连续四年的下降。导致收入差距缩小的原因尚不十分明确,但近年来不断增加的社会保障投入可能是一个原因。

  如果收入差距这一变化趋势主要是由社会保障政策不断完善引起的,那么中国在改善居民收入不平等的道路上终于迈出了一大步。持续而且不断增加的社会保障投入,将从根本上扭转中国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恶化的势头,显著地缓解目前居民收入高度不平等的态势。

  增加社会保障投入的政策措施,可能会遇到各种阻力。其中之一是,由于社会保障等民生支出具有很强的刚性,一旦增加之后难以逆转,有人认为,增加社会保障投入将给未来的中国财政乃至整个经济增添沉重的包袱。这一担心在多大程度具有现实性,有待进一步考证。但是,完善社会保障和加大对低收入人口的扶持力度,不仅有利于缓解目前居民收入的高度不平等和增强社会公正,同时,有助于促进当前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型,以及纠正以往以投资为主的财政支出方式。

  作者岳希明为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教授;陈保同为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博士

版面编辑:张帆
财新传媒版权所有。
如需刊登转载请点击右侧按钮,提交相关信息。经确认即可刊登转载。

财新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