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述评】中英关系各取所需
财新特派伦敦记者 倪伟峰
英国人擅长做生意,英国的外交官喜欢说历史。
在十八世纪下半页,中国的对外贸易十分活跃,但讲究也颇多。此时,正在积极海外扩张的英国嗅到了商机。1792年9月26日,英国人马戈尔尼(George Macartney)受英王乔治三世委派,来华商谈通商条约。
但那次访华并不顺利。后人的历史研究中曾得出多个版本的解释。英国官方的解释是,“这根本不是马戈尔尼的错,中国人根本不想和‘西方蛮夷’签订通商条约,从一开始就不想。”不过也有历史学者发现,失败的原因是两国文化的根本差异,因为乾隆帝和马戈尔尼对跪拜叩首认知不同,造成了双方的误解,使得最终谈判没有成功。
时过境迁,中英两国的“误解”仍然时有发生,最近的一次是在2011年5月英国首相卡梅伦(David Cameron)会见达赖。不过,在沉寂了一年多后,两国关系已经开始恢复,而本周财长奥斯本(George Osborne)和伦敦市长约翰逊(Boris Johnson)的“融冰之旅”为今后很长一段时间的中英关系定了基调:增进理解,各取所需。
英国意识到,贸易往来是与中国最中性的交道方式。将无法理解的根本性问题搁置一边,先从贸易投资和民间交流开始。同时,在依赖欧洲那么多年,却又被欧洲局势弄得惴惴不安的英国,寻找一个正在上升的潜力市场,也不失为一种选择。
另一方面是英国自身的经济状况。今年以来,尽管英国经济开始出现起色,但不确定因素仍存。本周公布的9月失业率和通胀数据,让经济学家还是无法判断年底前英国经济的表现。这时,英国仍然需要大量的基础设施投资、拉动旅游观光等产业。
当然,这也是英国的产业结构特点所在。与德国不同,英国不仅没有大型机械出口至中国,更没有丰富的原材料提供给中国快速发展的经济。2012年,德国的对华出口量为英国的近五倍之多。在英国,银行等服务行业占据了经济的大部分,2013年第一季度达77.8%。
“但随着中国经济价值链升级和内需消费的进一步拉动,英国经济在中国的优势也会逐渐显示出来,比如旅游、奢侈品、服装设计等、高端制造业等。”英国皇家国际关系研究所研究员夏添恩(Tim Summers)对财新记者分析称。
事实上,这一趋势已经显露。目前,中国游客一年在英国的消费已经达到3亿英镑。2012年,共有17.9万人次到访英国。随着签证流程的简化,预计将有更多的中国游客到达英国消费。在伦敦,负责伦敦商业推广的伊尼斯(Gordon Innes)对财新记者表示,目前已有三分之一的伦敦商家雇佣了普通话售货员,很快,伦敦商家将全部“China Ready”。
在基础设施投资方面,本周以来的几个大单,让中国商人们看到了赴英投资的前景。除了8亿英镑的曼彻斯特机场,中国广核集团也可能参与到英国的核电项目中。这些在美国人看来完全不可思议的项目,在英国却十分容易。“区别于美国的开放投资态度也是英国的优势所在,”夏添恩说。
不过,未来两国间合作更加紧密的可能在金融行业。奥斯本此次北京之行最重要的成果之一,就是让英镑与人民币直接进行交易,从而进一步将伦敦作为人民币离岸交易的天然场所。正如奥斯本所言,这是一项长期却有意义的“工程”,“不仅让伦敦受益,还让爱丁堡和曼彻斯特,乃至整个国家受益。”
对中国而言,英国在战略上并无美国和日本等国来得重要,但作为目前欧洲仅存的亮点国之一,英国可以成为中国分散投资风险的目的地。中国也十分清楚卡梅伦并不会让英国脱离欧洲,因此未来英国也将是中国在复杂欧盟成员国中的一个重要合作伙伴。■
-
【述评】中英关系各取所需
2013年10月17日 -
英国机构将获800亿元RQFII初始额度
2013年10月17日 -
英国同意中资银行在英设立分行
2013年10月15日 -
英国财相奥斯本:中英关系一大步
2013年10月14日 -
英国政要相继访华寻求中国投资
2013年10月13日 -
英国也现制造业回流
2013年10月12日 -
英国真是美食荒漠吗?
2013年10月11日 -
比利时、英国科学家分享2013年诺贝尔物理奖
2013年10月08日
- 1
-
再危机——泡沫破灭时我会通知你(1)
- 2
-
守护者(1)
- 3
-
知识分子与现代中国(1)
- 4
-
富士康真相(1)
- 5
-
中国,我误解你了吗(1)
- 6
-
寻找法律的印迹(修订•典藏版)(1)
- 7
-
服务型社会的来临(2)
- 8
-
Facebook效应(1)
- 9
-
迷失(1)
- 10
-
一沙一世界:郭凯经济学札记(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