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不会再有黄金十年

2012年11月06日 10:08 本文来源于 《财新周刊》 | 评论(0 单页阅读
   中国的房地产已正式进入“下半场”,且再也不会有下一个黄金十年了。房地产投资者需调整心态,回归理性

  特约作者 赵晓 陈金保

  有人曾问我:“在现在形势下,有什么办法既能维持当前的房地产调控政策,又能盘活房地产市场,让房地产这个发动机再次成为中国经济复苏的引擎?”我的答复是我还没有发现有这样的好办法,因为中国房地产已经正式进入“下半场”。

  “上半场”:冒险家的乐园

  从1998年中国住房制度改革到今天,房地产商和房地产投资者是中国最幸运和挣钱最多的一群人。地产商囤地就挣钱、投资者买房就获利、政府卖地就有钱。与其他行业相比,过去的十几年,房地产“踢”了个漂亮的“上半场”,至少5∶0。但是,不要以为“上半场”的漂亮成绩是源于他们高超的球技。根本原因是得益于中国房地产调控的两个逻辑,一个是调控目的逻辑,一个是调控方式逻辑。两者都存在着错位。

  从理论上讲,房地产调控的目的一要保增长二要保民生,毕竟政府一再强调住房不是投资品,而是民生消费品。但从2005年到现在,房地产调控政策一直左右摇摆,经济过热就严厉调控,经济趋缓就把调控变成了救市。一个不争的事实是,房地产调控政策更多是在为经济增长保驾护航,控房价保民生顶多就是保增长的附属品。简单的规律就是,CPI走高,房地产调控就严,房价上涨势头得到遏制,而经济一旦下行,房地产调控就放松,房价随之报复性反弹。经济过热时,我们担心楼市泡沫破裂,而一旦经济下滑,泡沫和民生就很快被抛到了脑后。到底是保民生,还是保增长?

  另一个是调控方式逻辑。不管是促进房价合理回归,还是防止房地产泡沫破裂,其实调控的根本对象就是一个,即“抑制投资投机性住房需求,保障消费性住房需求的有效供给”。要达此目的,手段有三个:一是严格控制投资投机性住房需求;二是多建保障性住房;三是多供应土地,鼓励房地产商多建房,增加有效供给。可我们是怎么做的呢?

  房价一上涨,我们就调银根、调地根,收紧信贷、提高房贷利率、抬高首付比例、控制土地供应。这些措施对投资性住房需求的抑制或者去房地产投资杠杆化,应该有短期作用。但这也带来了两个严重的负面影响:一是居住和改善性住房需求消费者成了捎带的受害者;二是本来要抑制需求,可这样的调控结果最后却极大地伤害了供给。控制了土地供应,没有了资金,开发商拿什么盖房呢?这样的结果就是经过一段时间以后,供给会严重不足。一旦市场出现缺口,压抑的需求集中释放,房地产市场的供求关系就会逆转,新一轮房价暴涨就在所难免。

  在这种调控逻辑下,房地产调控效果必然不佳,房地产市场就成了投资冒险家的乐园。

评论


Copyright 财新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涉网络暴力有害信息举报、未成年人举报、谣言信息):010-85905050 举报邮箱:laixin@caixi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