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会再有黄金十年
特约作者 赵晓 陈金保
有人曾问我:“在现在形势下,有什么办法既能维持当前的房地产调控政策,又能盘活房地产市场,让房地产这个发动机再次成为中国经济复苏的引擎?”我的答复是我还没有发现有这样的好办法,因为中国房地产已经正式进入“下半场”。
“上半场”:冒险家的乐园
从1998年中国住房制度改革到今天,房地产商和房地产投资者是中国最幸运和挣钱最多的一群人。地产商囤地就挣钱、投资者买房就获利、政府卖地就有钱。与其他行业相比,过去的十几年,房地产“踢”了个漂亮的“上半场”,至少5∶0。但是,不要以为“上半场”的漂亮成绩是源于他们高超的球技。根本原因是得益于中国房地产调控的两个逻辑,一个是调控目的逻辑,一个是调控方式逻辑。两者都存在着错位。
从理论上讲,房地产调控的目的一要保增长二要保民生,毕竟政府一再强调住房不是投资品,而是民生消费品。但从2005年到现在,房地产调控政策一直左右摇摆,经济过热就严厉调控,经济趋缓就把调控变成了救市。一个不争的事实是,房地产调控政策更多是在为经济增长保驾护航,控房价保民生顶多就是保增长的附属品。简单的规律就是,CPI走高,房地产调控就严,房价上涨势头得到遏制,而经济一旦下行,房地产调控就放松,房价随之报复性反弹。经济过热时,我们担心楼市泡沫破裂,而一旦经济下滑,泡沫和民生就很快被抛到了脑后。到底是保民生,还是保增长?
另一个是调控方式逻辑。不管是促进房价合理回归,还是防止房地产泡沫破裂,其实调控的根本对象就是一个,即“抑制投资投机性住房需求,保障消费性住房需求的有效供给”。要达此目的,手段有三个:一是严格控制投资投机性住房需求;二是多建保障性住房;三是多供应土地,鼓励房地产商多建房,增加有效供给。可我们是怎么做的呢?
房价一上涨,我们就调银根、调地根,收紧信贷、提高房贷利率、抬高首付比例、控制土地供应。这些措施对投资性住房需求的抑制或者去房地产投资杠杆化,应该有短期作用。但这也带来了两个严重的负面影响:一是居住和改善性住房需求消费者成了捎带的受害者;二是本来要抑制需求,可这样的调控结果最后却极大地伤害了供给。控制了土地供应,没有了资金,开发商拿什么盖房呢?这样的结果就是经过一段时间以后,供给会严重不足。一旦市场出现缺口,压抑的需求集中释放,房地产市场的供求关系就会逆转,新一轮房价暴涨就在所难免。
在这种调控逻辑下,房地产调控效果必然不佳,房地产市场就成了投资冒险家的乐园。
-
申银万国李虹:房地产二次探底可能性较小
2012年10月31日 -
高盛/高华陆天:投资已经加速但房地产疲软制约复苏力度
2012年10月26日 -
许善达:房地产调控政策应分类施行
2012年10月25日 -
央行报告显示房地产贷款持续加速
2012年10月23日 -
杨崇春:房地产税并非“杀手锏”
2012年10月22日 -
房地产开发商分化明显
2012年10月18日 -
王志浩:房地产市场是冷是暖?
2012年10月11日 -
房地产领跑三季度国内并购市场
2012年10月08日
- 1
-
再危机——泡沫破灭时我会通知你(1)
- 2
-
守护者(1)
- 3
-
知识分子与现代中国(1)
- 4
-
富士康真相(1)
- 5
-
中国,我误解你了吗(1)
- 6
-
寻找法律的印迹(修订•典藏版)(1)
- 7
-
服务型社会的来临(2)
- 8
-
Facebook效应(1)
- 9
-
迷失(1)
- 10
-
一沙一世界:郭凯经济学札记(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