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舒立观察】撬动“多层次结构调整”

2015年09月06日 09:58 本文来源于 《财新周刊》 | 评论(0
   建设保护产权和保障契约执行的法治社会,营造公平自由的竞争环境,正是改革的使命所在

  中国经济仍在探底,“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三位一体,需切实推进。

  日前,8月财新中国PMI指数终值发布,其中,制造业PMI指数录得47.3,出现2009年3月以来最明显放缓;而服务业录得51.5,创本轮13个月扩张期的最低记录;综合PMI指数录得48.8,跌破50.0临界值,为2009年2月以来最显著收缩。这些数据表明,前期部分人士有关第三季度中国经济触底反弹的判断可能过于乐观。

  出现这一局面有短期因素。数月来,国际市场动荡,给世界经济复苏平添新的不确定因素,中国金融市场、进出口等受到波及。中央政府相应出台了刺激政策,先后推出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和产业升级工程包等一系列建设项目,并辅之以降息降准等措施。近日,财政部又决定提前下达2016年重大项目建设投资计划。然而,即便这些措施的效果渐次显现,从中国经济增长由高速向中高速转变的长视距来看,增长的底仍未触到。

  较之短期经济运行波动,经济结构的细部特征更值得重视。政府必须以扎实的改革和中长期规划,撬动“多层次结构调整”。所谓“多层次结构调整”,系指不惟三次产业之间有着合理构成,其内部结构,例如现代服务业之于传统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之于传统制造业,亦应平衡、协调、可持续,符合经济长远发展方向。而今日政府有形之手断不可能再以计划经济手段强行裁剪,只能以体制改革、中长期规划和自身职能转变,对经济结构调整因势利导。

  近年来,中国经济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第三产业在GDP中比重已连续数年超过第二产业。即便困难重重的制造业也不乏亮点:目前,高新技术产业增速比工业总体增速高出四五个百分点,智能终端更是成倍增长。然而,鉴于“后金融危机”背景,被视为可喜成效的中国GDP的结构转换,很大程度上缘于第二产业过于疲弱,而非第三产业相当强劲。从今年上半年的数据看,除了股市火爆带来证券业增速攀升,服务业中的其他行业,如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增速都出现一定回落。受到近期股市巨幅震荡的影响,服务业扩张势头放缓,揭示了服务业发展的脆弱性。在制造业内部,新兴领域体量太小,尚无力抵销钢铁、煤炭、水泥等传统产业的下降势头。根本而言,第三产业是附着在第一、第二产业皮上之毛。传统制造业持续衰退而新兴技术产业不足以补位,是否会令服务业独木难支,进而殃及其发展,着实令人关注。

  欲使中国经济革故鼎新,在此消彼长中完成产业升级,就不能被短期波动牵着鼻子走,而应依靠改革,发掘中国经济增长的长期潜力。政府过多强调托底政策,反而可能带来更严重的扭曲,造就大批“僵尸企业”。

  在经济下行压力面前,政商学界围绕是实施刺激政策,还是维持稳健政策争论不休。一派认为,中国经济已有通缩压力,必须加大刺激力度;另一派观点则强调结构性改革,并认为适当容许增速下降,反而有可能促进政府及企业部门破旧立新。后者往往被视作放言高论,其主张远水难解近渴。其实,自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中国经济政策便长期疲于短期刺激,时间不可谓不宽裕。倘若当初着眼“远虑”,以更大的决心推进改革,便不会深陷“近忧”之中。经济运行压力挥之不去,绝不应是“新常态”特征。

  宏观调控政策是必需的,但是,其作用主要是保持宏观经济稳定;仅靠宽松的货币政策、财政政策,不足以创造出新的增长点。此外,在提振经济过程中,应格外重视提高地方政府的积极性。目前,地方财政收入严重下滑,不少官员深感迷茫,甚至存在怠政现象。今年中央下达6000亿元新增地方政府债券和3.2万亿元地方政府债券置换存量债务额度,有助于打破地方政府的资金瓶颈,激发地方官员的干劲。然而,若无严格的纪律约束,很可能重蹈地方债务失控扩张的覆辙。出路仍在改革。

  现代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的生命在于不断创新。撬动“多层次结构调整”,离不开保护产权和保障契约执行的法治社会,公平自由的竞争环境,这正是改革的使命所在。两年前,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全面深化改革60条”,开出数百项改革清单,给国人以热切希冀。中央政府也曾排出日程表,并指定落实部门。此后,简政放权、财税、利率汇率等领域改革成效明显,但令人遗憾的是,国企改革、证券监管、社会保障等公众寄予厚望的改革,进程缓慢。10月,中共十八届五中全会即将召开,审议中共中央关于制定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有关部门应全面检视深化改革进程,将未竞事宜融入新规划。

  中国经济潜力巨大,有足够的转圜余地。近来国内外涌起看空中国声浪,不妨视作警示,而不必为之惶恐。日前,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要把改革作为调整结构的根本依靠。这一认识是准确的,然而,调结构的成效,取决于是否有“力度大、措施实、接地气”的行动。■

  (本文为2015年9月7日出版的《财新周刊》第35期社评

评论


Copyright 财新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涉网络暴力有害信息举报、未成年人举报、谣言信息):010-85905050 举报邮箱:laixin@caixi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