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舒立观察】从SDR再启程

2015年12月07日 09:42 本文来源于 《财新周刊》 | 评论(0
   SDR把中国带到了全球金融治理的中心,它要求中国的政策制定须以更高的国际标准来衡量,更加有纪律,考量得更全面。这个里程碑式事件是中国改革开放的新起点

  上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宣布,将人民币纳入SDR(特别提款权)货币篮子。因IMF稍早已认定人民币符合“自由使用”标准,这一决定并无悬念。然而,国内不少民众仍彻夜等待,足见国人对其期盼之殷。如果说,世纪之初加入WTO,将中国与全球商品与服务贸易市场紧密衔接,人民币进入SDR则将有力促进中国金融资本市场的对外开放,谓之“改革者的重大胜利”并不为过。

  对于人民币国际化,中国政府从早先的顺其自然,转为近年来全力推动,这是“后金融危机”时代审时度势做出的战略决策。人民币加入SDR,历经曲折和艰辛方始达成。不过,海内外个别人士也不乏异议。在其看来,SDR在当今国际金融货币体系中作用并不显著,人民币入篮只具有象征意义,以如此努力换一个“头衔”,是否划算?这一看法显然有失短视和偏颇。人民币加入SDR,功在当下,利在长远。时间终将证明,这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又一里程碑。12月2日,李克强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指出,人民币纳入SDR货币篮子,“有利于助推人民币逐步国际化进程,促进我国在更深层次和更广领域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实现合作共赢;要以此为契机,进一步深化金融改革开放。”我们对此深为认同。倒逼、催化国内金融改革,毋宁说是SDR最大的功用。在全面改革推进艰难之际,以金融改革“牵一发动全身”,不失为纲举目张的合理选择。

  人民币加入SDR,是中国、IMF和世界的共赢。SDR货币篮子借此更为平衡;IMF的代表性得到加强;潜在的人民币计价金融产品更为多元,为IMF188个成员增添了灵活选项;为全球货币体系多极化、不再过度依赖美元打开了可能之门;全球金融治理,也能更真实反映实体经济的格局。不过,实现这些美好愿景都有赖中国成功深化改革开放。

  开放并非无风险。受制于国内外政治经济众多变量,稍有不慎,中国也可能面临其他新兴经济体数度经历的危机。进入SDR并不意味着万事顺遂。值得欣慰的是,中国货币当局对此有清醒认识。在IMF宣布SDR接纳人民币的次日,央行副行长易纲表示,一种货币加入SDR不是一劳永逸的,他特别警示,当它不符合条件时,也可能退出SDR。“需要牢记继续改革开放。这样,人民币作为SDR篮子货币的地位才能得到不断巩固。”

  如今,许多观察者紧盯一些短期问题,诸如,会否出现人民币大幅贬值、资本大规模外流的风险。这些问题诚然重要,但是,货币当局已然表明立场,且制定了应对预案,实在不必过度焦虑。更应看到,中长期来看,人民币加入SDR会带来“显著但逐步”的增量资本配置效应,推动中国金融市场的发育。在认可人民币符合入篮标准的同时,IMF希望,过去一年多中国所做的货币政策、利率汇率等方面改革,需要制度化,能够经得起实际操作的检测。这将形成一股改革的外部推动力。国内外市场的互通互动,微观金融改革与宏观金融改革的协同推进,有望形成良性循环。

  还有论者担心,人民币加入SDR透支了改革预期。近年来,人民币国际化驱动的改革步步推进,尤其是在利率和汇率领域成绩显著,但是,“透支说”无从谈起。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急迫要求相比,并非金融改革过快,而是许多领域太慢。因此,绝不能让金融改革缓步等待,而应督促其他领域改革赶上来。

  加入SDR之后,人民币国际化问题牵涉的改革更加艰巨,日益触及深层次体制之弊,时至今日,其成败更多地系于其他领域改革的配合。应对人民币走出去的风险,要求中国金融市场能够有足够的深度和广度,吐纳大进大出的资本。债券、股票等市场的建设与完善任务非常紧迫。然而,国内金融监管、市场准入和金融机构公司治理等方面,与发达市场相距甚远。这些挑战显然不是货币当局可独力应对的。即以与货币政策和金融监管直接相关的若干任务而论,其完成亦需多领域改革作为支撑: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能否完善,人民币汇率能否最终走向政府完全不干预的“清洁浮动”,放开资本账户后如何应对洗钱、偷漏税和恐怖主义融资等挑战,金融服务业能否进一步向海外开放,等等,都牵涉国企改革、产业结构升级乃至社会稳定等环环相扣的课题。

  一个国家货币国际化的前景,表面看取决于全球市场对其持有的信心和接受程度,实则取决于该国的政府治理、法治等制度安排。SDR把中国带到了全球金融治理的中心,它要求中国的政策制定须以更高的国际标准来衡量,更加有纪律,考量得更全面。这个里程碑式事件是中国改革开放的新起点;中国的选择和努力,将塑造中国的未来,也将影响世界的前路。央行负责人表示,“金融改革的开放步伐还会按照既定方针继续向前推进,不会慢。”这是对世界所立的庄严承诺。■

  (本文为2015年12月7日出版的《财新周刊》第47期社评

评论


Copyright 财新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涉网络暴力有害信息举报、未成年人举报、谣言信息):010-85905050 举报邮箱:laixin@caixi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