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两会”落幕,国内外舆论更加关注中国经济转型和发展面对的挑战。当前,人们谈论最多的话题之一,便是如何留住人才、吸引人才和用好人才。“两会”期间,国家领导人强调“择天下英才而用之”,使人振奋也令人感慨。真正落实“人才驱动”战略,在中国尽快集聚一大批站在行业前沿、具有国际视野的领军人才,对中国未来意义重大。
中国经济成长有赖于改革与创新的力度。为此,必须全面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力争在基础科技领域做出大的创新,在关键核心技术领域取得大的突破。企业家其实是市场经济中最稀缺、最宝贵的资源,创造新产业、新业态、新组织方式,离不开企业家精神的充分释放。这对于聚集人才,特别是领军型人才,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正所谓“千军易得,一将难求”。
其实,求解之道并不复杂。在中国这样一个13亿人口的泱泱大国,人才并不匮乏,但要培养、发现和使用好人才,就要求领导者们具备开放的胸怀、改革的气魄和广阔的视野。这对于民营部门或许并不困难,然而,在不少政府部门、国有企业和科研教育事业机构,我们近来看到了令人担忧的局面。不久前,有识者大胆放言,批评“政府监管部门人才外流内耗”,就及时敲响了警钟。其中所云“外流”,是指有专业监管部门出现大规模离职潮;“内耗”,是指许多制度性因素从内部腐蚀、耗损着现有的人才。我们还注意到,当前,一些高校在落实中央有关规定时胶柱鼓瑟,对一些位居学术领导岗位的归国专业人才,竟然在出国访问、担任企业独董等方面,也采用了“一刀切”的办法,这显然是一种偏颇之举,与“人才驱动”的战略原则相悖,也并不符合中央政府的有关精神。
中国海外学子众多,深怀赤子报国之心。作为发展迅速的超大型经济体,中国如今在国际经济领域已经举足轻重,现实与未来的发展机会广大,对于人才特别是“将才”也具有强大的吸引力。不过,与基础设施、固定资产、土地等不同,人才是长着双脚的资本,天然具备流动性,而且,越是一流的人才,就越有流动性,哪里适合其发挥才华,便向哪里转移。因此,吸引人才需要依靠制度宽容造就的自由空间,使其心情舒畅,有着安全稳定的预期。
近两年来,高层领导曾多次表示,中国将实行更加开放的人才政策,不惟地域引进人才,不求所有开发人才,不拘一格用好人才,在大力培养国内创新人才的同时,更加积极主动地引进国外人才,特别是高层次人才。组织部门也根据实际情况,对通过国家“千人计划”等项目引进的海外高层次人才和国家特需高级科技人才的使用,做出了体现政策一致性的规定。这些政策精神有待更好落实,其中,专业人才的适用范围应当更广更务实。在实践中,则须谨防少数官员将自己的谋官保官私欲置于全局需求之上,以“怠政”姿态或“山头”思维对待专业人才。这实际上是扼杀人才,误国殃民。
自1978年底改革开放以来,在中国大陆留住并且吸引发展急需的人才,便是其中最重要的举措之一。“文革”结束后提出、并且丰富提升的一系列“知识分子政策”,成为聚拢人才、维系人才的“压舱石”。“早出人才、快出人才、多出人才、出好人才”的方针,温暖激励了一代知识分子以身许国。过往30多年间,中国改革之路崎岖蜿蜒却始终向前挺进,改革早期曾有专业人才少进多出、潮起潮落,不过,形势总体上越来越向好,近十多年来已经形成国内英才辈出、海外人才回涌的良好局面,其间执政党的知识分子政策无疑起到了核心支撑作用。令人遗憾的是,近两年来在互联网舆论中,出现了一些攻击、否定知识分子政策的杂音,有些场合甚至公然频繁出现“汉奸公知”的错误提法;在有些机构,以各种借口打击、排挤专业人才的做法也开始抬头。这些都极易动摇社会对于知识分子政策的信心,干扰“人才驱动”战略实施,必须及时制止和纠正。
创新本身是一种竞争,而且是全球性竞争。在这个意义上看待聚集人才的重要性,就要看到,创新不但在呼唤人才,而且也在呼唤人才机制的创新。创新者,不拘一格也。在当前,需要认真总结过往30余年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吸引人才的宝贵经验,也需要承认和遵循国际惯例。各级领导者均应在吸引、培养人才上下大功夫真功夫,为各类优秀人才创新创业营造良好环境,让创新活力竞相迸发。人才机制创新从来很难,但这正是吸引人才的根本之道。清人龚自珍说“天公重抖擞”,习近平最近谈“干部精气神”,都包含了这个意思。在竞争中让人才机制不断创新,我们才会看到更多的希望。
(本文为2016年3月21日出版的《财新周刊》第11期社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