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舒立观察】人民币“入篮”只是序幕

2016年10月17日 10:00 来源于 《财新周刊》
一国货币国际化根本上系于海内外投资者和持有人对其所持的信心。人民币晋身国际主要货币的终极测验亦在这一关

  根据去年底的安排,10月1日,人民币正式纳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特别提款权(SDR)篮子。这是国际社会对中国近年来金融改革成果的肯定,是人民币国际化的重要里程碑。然而,人民币欲成为全球主要储备货币,成为金融市场公认的“可自由使用货币”,还有漫长的路要走。

  “入篮”成果来之不易。它是决策层做出的重要战略抉择,中国央行会同多个部门与IMF通力解决诸多难题,才实现这一目标。它更得益于中国经济规模居全球前列,人民币国际地位不断提高。未来,IMF成员国可以在交易中接收和使用人民币,中国将在与IMF及其成员国的交易中,最终实现人民币与其他自由使用货币的自由兑换。鉴于SDR在市场风险显露时尤为重要,人民币实际上已成为未来应对全球范围内金融危机的重要工具。

  从更宏观的历史视野观察,人民币“入篮”可视为“金融入世”,是中国对外开放的新的推动力。二者的区别在于,“入世”通过中国兑现承诺,谋求开放,来助力经济发展;而“入篮”则促使中国先期付出努力以达标,并凭借这一动能,使得金融、经济改革愈发不可逆转。

  随着人民币跻身国际货币“精英俱乐部”,中国也将更有能力、更有动力推动全球金融治理和国际货币体系改革。这一势头日益明显。今年,在G20下推动扩大SDR使用,世界银行在中国发行了首期SDR债券,迈出了完善国际货币体系至关重要的一步。如此显著的进展,恐怕是众多力主这一改革的海内外学者也未曾预料到的。

  不过,应清醒地看到,“入篮”并不代表人民币业已成为国际主要货币,特别是广泛使用的国际储备货币。数据显示,虽然进步迅速,但由于基数过低,人民币迄今在国际银行业负债、国际债券余额、跨境支付、主要外汇市场交易量等方面的份额依然偏低。与其将“入篮”视为对人民币成为国际储备货币的背书,不如将其看作对中国金融改革可喜进展的嘉许。当然,国际社会有理由相信,只要中国能延续改革和发展势头,人民币必将在未来成为国际主要货币。

  然而,这一美好前景不会自动到来,曲折反复在所难免。去年下半年以来,人民币国际化的一些指标出现下滑,作为支付货币的排名现已下滑至第五,甚至一度被加拿大元赶超。表面看来,人民币国际化似显后劲不足之态,缘于与其直接相关的改革举步维艰,根本上则是源于整体经济体制改革进展缓慢。金融运行也形势严峻。目前,去产能、降杠杆等政策执行进展曲折缓慢,导致实体经济萎靡,金融部门脱实向虚,资金在股市、债市、大宗商品市场、房市间轮动,造成资产市场行情大起大落,实体经济融资成本居高不下,杠杆率进一步攀升,金融风险加剧,国内外对中国经济的信心愈发脆弱,资本外流和人民币贬值压力不减。

  在此背景下,有人士主张,资本项目开放不宜再衔枚突进,汇率改革恐怕也难在短中期内实现更自由的浮动。在其看来,当前,较为审慎的路径不是货币金融部门逆势突进,而是其他领域加紧推进改革,赶上金融改革的步伐,同时完善金融市场,再来完成资本项开放、汇率改革的下一程。诚然,改革最终必须整体推动,单兵突进终究行而不远,然而,如今的难题并不在于金融领域推进过快,而恰是其他领域改革过缓。惟有改变这一格局,人民币国际化才能重拾动能。

  就近期选择而言,央行行长周小川近日在IMF世行年会期间表示,将努力在提高汇率灵活性和保持汇率稳定之间寻求平衡,这无疑是货币当局中短期内的主要任务。“入篮”尘埃落定后,人民币汇率有理由扩大波幅,近日也确实呈现扩大之势。汇率问题的要务仍是避免单边升贬值预期重来,一次性或主动贬值绝非政策制定者所望。

  “入篮”并非一劳永逸。每五年,IMF均会对SDR篮子中货币以及可能纳入其中的货币做例行评估。人民币通过这一“小考”似是板上钉钉,不过,央行负责人早先关于“不符合条件时也可能(被迫)退出SDR”的言论所表达的忧患意识更为可贵。

  一国货币国际化根本上系于海内外投资者和持有人对其所持的信心。人民币晋身国际主要货币的终极测验亦在这一关。这要求中国的货币政策制定和汇率政策制定更加市场化,更加灵活透明,并进一步开放金融市场,为海外投资者提供更多人民币资产。更为根本的是构建举世信赖的国家治理体系。货币的崛起和衰落从来不是直线式的。上世纪80年代,日元也曾雄心勃勃欲问鼎国际主要货币,在“失去的20年”之后,这一目标仍可望而不可即。他人教训足资借鉴。

  货币是一国综合实力的体现。成为国际主要货币,是一国成为经济金融强国水到渠成的结果,可以说,这一地位不可强争而得。人民币今天的地位,是过往近40年中国改革开放的成果,未来人民币的地位将由今天的改革实绩来铸就。“入篮”只是序幕,人民币国际化的高潮和考验还在后头。

  (本文为2016年10月17日出版的《财新周刊》第40期社评

版面编辑:周东旭
财新传媒版权所有。
如需刊登转载请点击右侧按钮,提交相关信息。经确认即可刊登转载。

财新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