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终结“季建业式”城建模式

2013年12月30日 10:43 来源于 财新《中国改革》
借助法治建设和民主建设,彻底调整现阶段自上而下的权力结构,建立地方政府对公众负责的机制

政绩观的根子

  “大拆大建”虽可带来GDP的账面增长,但并非实质的增长。就“大拆”而言,拆的过程并没有创造实质性的产出品,相反,在毁灭价值。就“大建”而言,政绩工程带来的增长很大部分是依靠资源的超强度投入,效率极低,且难以持续。

  中央层面对于地方政府单纯追求账面GDP后果有着清醒认识,并试图提出具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法。无论是科学发展观的提出,还是“四大建设”的出台,都是一种自我调节的努力。但政策执行效果屡屡打了折扣。最典型的例子莫过于:2012年中央提出“稳增长”“稳中求进”的目标,但在某些省份,“稳中求进”的目标被微妙地更改为:稳中求进,进中求变,变中求快。最后又是以“求快”而告终,与中央的要求完全相反。

  从地方政府的角度出发,中央层面的调节无效是很好理解的: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地方政府既是开发商的惟一土地供应者,也是群众利益的保护者,自己也要追求政绩利益。但是,当这三种功能无法同时实现时,就必须有所取舍。官员个人的政绩利益会毫无悬念地成为第一选择。而且,只要评价标准和评价权力掌握在上级而非其服务对象手里,政绩评价导致的畸形增长就不可避免。

  由是观之,“量化考核”“指标考核”“上级考核”,都是自上而下的权力结构遗留下来的产物,如果不配合民意的参与和市场的合作,“GDP至上”的畸形政绩观就无法得到修正。

GDP政绩观改革时机已到

  在十八届三中全会期间,人们寄希望于中央层面对GDP政绩观的调整,会议对此也给予了一定回应。是否有望将这种回应落实下来,还有待观察。

  政府职能的转变使得政绩评价标准多元化成为可能。今年所推行的上百项政府审批职能的下放,以及配套的政企分开、政社分开方面的改革,拉开了政府与市场的距离,使得政府单纯服务于经济发展的倾向稍有遏制,让官员不单纯对GDP负责,同时还要对生态环境、公共服务、民生福祉负责,修正了官员的短视政绩观。

  此外,民众参与的扩张与成熟,有利于引入多维绩效评价机制。民众民主素质的提高、网络等新的参政平台的发展,增加了普通民众对官员绩效评价的话语权,并形成了某种由舆论引导的“政治正确性”。季建业的做法在昆山等地畅行无阻,在南京却招致民意反对,说明类似“大拆大建”等粗暴的发展手段在小城市可能有效,但是,在面对大都市已经成长起来的素质较高的市民,却往往会遭遇意想不到的困难。民众参与的迅速扩大,线上线下活动的支持和转化,当然会带来政府执政的压力,但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促使政府“为人民服务”的强大动力。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主要职能应回归到公共服务,其中包括经济服务,为企业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法治环境等,也包括社会服务,即保障公民权利。这些多元的目标才是它真正的政绩所在。至于经济增长的任务,本应交给市场自己去完成。李克强总理也曾言及中国经济的关键是解决政府与市场的关系问题,要“把错装在政府身上的手换成市场的手”,并不惜“断腕”之痛。欲达此目的,单纯的经济改革、减少政府审批和呼吁政绩标准多元化还是不够的。最根本的解决方式莫过于借助法治建设和民主建设,彻底调整现阶段自上而下的权力结构,建立地方政府对公众的负责机制,以公民权利之手斩断政府“乱伸”之手。

  作者为华南师范大学法学院副教授

版面编辑:张帆
财新传媒版权所有。
如需刊登转载请点击右侧按钮,提交相关信息。经确认即可刊登转载。

财新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