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市前市长季建业10月的落马,彰显了反腐败的新成果,同时也引发了对政府官员以“大拆大建”追求GDP施政理念的反思。多年来,“大拆大建”的发展模式似乎带来了地方经济的快速发展,但也引发了诸多矛盾冲突,给社会带来巨大危害。破除“大拆大建”的发展模式势在必行。那么,在目前的经济社会形势和政治体制下,如何才能和这一模式彻底说再见?
谁是城市的主人
季建业令南京市民最反感的并不是他的贪腐行为,而是他主导的过度城市开发所带来的扰民行为。三中路改造、地铁工程、城西干道改造、砍梧桐树、雨污分流,这些工程让南京到处是工地,尘土飞扬、噪音不休,市民无法正常生活,以至于季建业被南京市民称为“季挖挖”“满城挖”“推土机市长”。但是,市民的诸多抱怨并没有阻挡住南京的“满城挖”,“大拆大建”依然大行其道。
那么,是什么形成了“大拆大建”的制度温床?
在中国的经济发展过程中,由于政府于资源配置中起到的作用强于市场,地方政府为了政绩需要,往往盲目扩大城市建设规模,对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缺乏科学统筹;在城市建设中互相攀比,急功近利,大搞政绩工程,却不顾财政承受能力;甚至换个领导城市就要变个样。至于在一拆一建中所产生的暴力拆迁事件、群体性事件、贪污腐败案件层出不穷,带来了资源的浪费与环境的破坏,以及对城市无休止的折腾和民众利益的侵犯。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副部长仇保兴曾表示,中国每年新建建筑面积超过20亿平方米,相当于消耗全世界40%以上的水泥与钢筋,但新建的建筑平均寿命却只有25年到30年。相比之下,英国、法国、美国的建筑统计平均使用寿命分别为132年、85年和80年。
政府与社会的关系更为不平衡。由于普通市民影响政策的正规渠道极度缺乏,虽对季建业砍掉了数千棵南京人钟爱的法国梧桐树忍无可忍,但大规模街头运动的最终效果很有限。雨污分流这些缺乏民意基础的基础建设最终因季建业的落马而被叫停,并非因为民怨,而是贪腐。
可以说,“大拆大建”模式之所以到处推进而不受阻碍,根源在于城市主政者的权力绝对集中,缺乏内部的民主科学决策程序和外部监督,使得权力的滥用得不到惩罚。
问题在于,虽然“大拆大建”的政绩工程扰乱民众生活、与民争利,导致民怨沸腾,进而蚕食政府的公信力,但是,只要因此能带来经济增长等政绩,在常规情形下,地方官员的职位总是会步步高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