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13年7月举行的首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系列报告会”上,环保部部长周生贤调侃中国的环保部是世界四大尴尬部门之一。一石激起千层浪,“尴尬环保部”一跃成为广受社会各界关注和讨论的热词。随后,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也指出,要改革中国的生态环境保护管理体制。那么,中国的环保体制究竟出了什么问题?环保部门到底遭遇怎样的尴尬?又该如何破解这种尴尬呢?
新病旧疾, 难以立竿见影
从历史的角度看,发达国家一两百年内先后出现的环境问题,在中国近30多年来的快速发展进程中集中爆发,呈现出明显的结构型、压缩型、复合型等特征。环境保护面临的形势往往是,老的环境问题尚未解决,新的环境问题又蜂拥而至。与此同时,由于中国自上世纪70年代才开始关注环境问题,无论是政府部门、企业单位,还是广大社会公众,大多迄今尚未形成先进的环保意识,各方面的环保基础设施建设也较为滞后。譬如,环保部2013年“两会”期间公布的调研结果显示,在全国约60万个行政村里,绝大多数还没有环保基础设施。目前,中国农村每年产生90多亿吨生活污水、2.8亿吨生活垃圾,其中,大部分未经处理而直接排放。
一方面,面对艰巨的环保任务和滞后的环保能力,即使环保部门付出巨大努力也难以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譬如,对于覆盖近半个中国的城市雾霾问题,尽管近年来环保部门已采取诸多措施,但PM2.5不降到60微克/立方米以下,人们很难对空气质量改善有明显感受。而这不可能在短期实现。另一方面,随着物质文化水平的提高,居民对环境质量的要求也在日益提升,结果就是中国环保工作的局部成效始终滞后于公众的期待。然而,所有的期待和责难,最终全都指向了环保部门,其尴尬处境可想而知。譬如,在2013年“两会”的代表投票中,周生贤部长得到171张反对票,2734张赞成票,成为获赞成票最少的部长,便是最好的注解。
小个压重担,环保部门岂能不尴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