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改革后,1994年-2002年之间,辽吉黑三省财政自给率分别为64%、45%、54%(《中国经济转型:基于财政分权与地方政府行为的研究》第78页),处于全国中游水平;2022年则下滑至40%、21
新近审议的增值税法草案第二稿,与第一稿相比变化不大。该稿总体上按照税制平移的思路,保持现行税制框架和税负水平基本不变,对于学界的改革呼吁没有回应。增值税制实施30年,它是推动分税制改革的首要工具,但
热评:
强地方政府发地方债的动力。另一方面,地方政府财权事权本就不该平衡,并且未来也不会平衡。 在1994年“分税制改革”之前,中国因为财政包干制,地方政府财权事权是平衡的。但这是以中央政府财政收入偏低,全国
为这些房企收拾烂摊子。当然,眼下除了救市确实没有更好手段。 其次,是中央层面和各级地方政府之间的博弈。分税制改革伊始,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就博弈不断,地方经济发展和财政收入密切相关,作为政绩考核“指挥棒
投债务形成的根本原因是,1994年分税制改革后,地方政府发展地方经济的需求以及其所承担的事权与财权长期不匹配。地方政府缺乏建设资金,以及金融机构认为中央政府会最终兜底,助推了违规发放贷款和发债等
人士认为,地方债务并不仅仅是金融风险问题,而是涉及中国从古至今的核心治理问题之一——如何处理央地关系。 平安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钟正生指出,地方债以及城投债务形成的根本原因是,1994年分税制改革后,地方
央开始允许地方政府发债。但由于地方政府财权过大以及融资和资金用途不规范等问题,1994年进行了分税制改革,1995年1月实施了《预算法》,其中重新规定,“地方政府不得发行地方政府债券”,暂停了地方政府
。1994年分税制改革后,地方政府在财税收入大幅降低的同时,仍需大量资金完成对地方基础设施及民生工程的建设投入,依托土地拍卖及土地信用的“土地财政”模式从此应运而生。该模式下城投公司投资兴建的项目大多现金
,形成了较重的历史包袱;近年来中央不断加大转移支付,弥补地方财力的同时,也容易造成地方预算约束的软化,以及财政资金使用效率不高,反向强化了地方政府举债投资的意愿。 二是财政体制。1994年分税制改革后
图片
视频
土地财政
需推行新的价税财配套改革
新近审议的增值税法草案第二稿,与第一稿相比变化不大。该稿总体上按照税制平移的思路,保持现行税制框架和税负水平基本不变,对于学界的改革呼吁没有回应。增值税制实施30年,它是推动分税制改革的首要工具,但
热评:
强地方政府发地方债的动力。另一方面,地方政府财权事权本就不该平衡,并且未来也不会平衡。 在1994年“分税制改革”之前,中国因为财政包干制,地方政府财权事权是平衡的。但这是以中央政府财政收入偏低,全国
热评:
为这些房企收拾烂摊子。当然,眼下除了救市确实没有更好手段。 其次,是中央层面和各级地方政府之间的博弈。分税制改革伊始,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就博弈不断,地方经济发展和财政收入密切相关,作为政绩考核“指挥棒
热评:
投债务形成的根本原因是,1994年分税制改革后,地方政府发展地方经济的需求以及其所承担的事权与财权长期不匹配。地方政府缺乏建设资金,以及金融机构认为中央政府会最终兜底,助推了违规发放贷款和发债等
热评:
人士认为,地方债务并不仅仅是金融风险问题,而是涉及中国从古至今的核心治理问题之一——如何处理央地关系。 平安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钟正生指出,地方债以及城投债务形成的根本原因是,1994年分税制改革后,地方
热评:
央开始允许地方政府发债。但由于地方政府财权过大以及融资和资金用途不规范等问题,1994年进行了分税制改革,1995年1月实施了《预算法》,其中重新规定,“地方政府不得发行地方政府债券”,暂停了地方政府
热评:
。1994年分税制改革后,地方政府在财税收入大幅降低的同时,仍需大量资金完成对地方基础设施及民生工程的建设投入,依托土地拍卖及土地信用的“土地财政”模式从此应运而生。该模式下城投公司投资兴建的项目大多现金
热评:
,形成了较重的历史包袱;近年来中央不断加大转移支付,弥补地方财力的同时,也容易造成地方预算约束的软化,以及财政资金使用效率不高,反向强化了地方政府举债投资的意愿。 二是财政体制。1994年分税制改革后
热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