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型全球化的浪潮下,中国企业已兴起新一轮高质量出海的浪潮。
《2024年度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是1922亿美元,同比增长8.4%,占全球的11.9%,连续13年居世界前三。截至2024年底,中国对外投资存量累计达到3.14万亿美元,连续八年保持全球前三,在境外设立企业超过5万家,遍布190个国家和地区。与此同时,全球地缘政治格局日趋复杂、供应链加速重塑,外部环境的复杂性、严峻性、不确定性有所增加,中国企业出海面对更多挑战。
这一背景下,近期财新智库在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的智力支持下,组织撰写了《发展“中国人经济”,共享高水平开放机遇——2025中国企业“新型全球化”专题报告》(以下简称“报告”),并于11月13日在2025年第十六届财新峰会期间正式发布,旨在从政策和产业等维度分析当前新型全球化的趋势,剖析企业成功出海的经验、模式和典型案例,推动中国企业进一步提升企业全球竞争力,让出海新征程行稳致远。
这是财新智库连续聚焦出海主题系列报告的第二部。相比2024年,今年《报告》深刻把握“十五五”时期对外开放新导向,着眼于中国企业与个人在全球范围内的创造力和影响力,将发展视域拓展到全球。《报告》从“中国人经济”的视角系统阐释了中国企业在新型全球化阶段出海的新趋势及新挑战,并提出积极践行“地瓜经济”理论,以“中国+N”等模式拓宽中国企业在全球价值链的边界。
发展“中国人经济”,拓展企业的全球价值链边界
前不久,在中共中央举行的介绍和解读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新闻发布会上,商务部有关负责人介绍“十五五”时期拓展双向投资合作空间时表示:“我们既看GDP也看GNI,既重视‘中国经济’也重视‘中国人经济’。”
与关注中国境内经济活动总量(GDP)、规模与增速的“中国经济”不同,“中国人经济”关注中国企业与个人在全球范围内创造和拥有的财富总量(GNI)。中国国民总收入长期低于国内生产总值,但随着中国企业出海进程持续提速,海外业务有望持续为宏观经济与企业盈利注入新增量。中国上市公司协会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全市场上市公司境外收入达4.9万亿元,占总营收的14%,且连续三年上升。尽管当下国际环境复杂多变且充满挑战,但这一趋势表明,境外收益正成为中国经济未来的重要增长极。
在此背景下,重视“中国人经济”体现了一个重要转变,即发展要从一个以本土生产为核心、以GDP为主要目标的“经济体”,升级为一个国民和企业深度参与全球分工与利益分配、以GNI和国民财富为重要目标的“经济强国”。这一进程,也为中国企业更高质量“走出去”打破了价值桎梏,意味着企业不仅要在国内创造价值,更要以中国为根基全球布局,构建“中国能力+全球市场”的价值创造网络。
以制造出海看未来,《报告》阐释了由“中国经济”向“中国人经济”拓展带来的新机遇:未来的全球制造可能从“超级工厂”转向“分布式工厂”。快速反应的当地市场、数字化和AI技术的发展都将助推分散式制造,一个供应链大分流的时代正在到来。在此趋势下,优秀的中国制造企业全球经营的目标应该是成为链主企业,通过价值链控制力形成对供应链上其他企业的价值主导权。一方面具备系统性制造和资源整合能力,重塑国际分工话语权,抢占全球市场机遇——不再单打独斗,而是采用集团化、联合化模式,带动企业自身上下游的供应商和生态伙伴(如金融、物流、信息化、运营、传播等)一起出海。另一方面,海外营收的增长和海外业务的成功,也给企业带来更多的利润和更强的品牌影响力,增强其产业链话语权。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企业能够有效降低边际成本,而多元市场的用户反馈,又为研发、创新提供更丰富的动能。
新型全球化背景下的企业破局路径
在出海理念的变革基础上,《报告》进一步阐释了破局路径,即在新型全球化背景下,以何种方式、模式高质量出海。
《报告》系统分析了当前“新型全球化”呈现的四大特征,包括贸易保护主义、地缘冲突与全球经贸规则的重塑;国际格局呈现“多元化”和“区域化”特征,“全球南方市场”崛起;服务化与绿色化成为全球贸易转型的双引擎 ;全球经济治理体系加快重塑。
基于此,《报告》进一步总结当下中国企业出海四大趋势:主要体现为出海内涵愈发丰富,从“产品出海”到“品牌出海”“产业链出海”“生态出海”;对外投资领域日益多元,制造业是重点投向领域,服务业出海多元化;以“一带一路”为代表的“全球南方市场”构成新增长引擎,其中亚洲仍是中国对外投资主要目的地;中国企业出海的“能力输出”。
另外,《报告》总结出海企业可依托的几大“中国+”优势,主要涵盖中国制造优势、中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中国企业家精神和工程师人才红利优势,以及“中国+”在海外不同区域的文化联结力,共同构成中国企业参与全球竞争的独特竞争力。
在此背景下,“中国+N”战略成为将本土优势转化为全球动能的桥梁之一,即企业不仅需发挥“中国+”优势,更要通过“+N”的全球布局,将中国的创新、制造与市场能力与全球各地的资源、需求和规则深度衔接,从而构建更具韧性、更贴近客户、更能抵御区域性风险的全球化运营网络。
新型全球化的企业出海实践样本
《报告》进一步从政策和产业双重视角,调研了6大场景10余个地方政府和企业出海的案例和模式,提炼不同行业和场景的出海方法论,为中国出海企业提供经验启示。
这六大场景涵盖政策、制造、矿业、新能源、AI、文化等领域,展示了当前中国新一轮企业全员出海的澎湃活力——传统产业与新兴行业,老牌巨头与创新势力协同并进。
以联想集团为例,作为中国出海时间最早、全球化程度最深的企业之一,联想集团的全球化历程,见证并引领了中国企业从“走出去”到“走上去”的价值进阶。以2005年并购IBM PC业务为开端,联想集团向世界证明了中国企业具备整合全球顶级品牌与业务的能力;面对全新的AI时代,联想集团凭借“中国+N”的战略布局,成为AI产业链中的“超级节点”,增强中企这一群体的全球竞争力的同时,为国家经济的繁荣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出海二十年间,联想集团实现22倍年营收增长,业务遍及全球180个市场,海外营收占比接近80%,在近日公布的《2025年出海TOP 100指数》榜单中位列榜首,充分彰显其在“新型全球化”阶段的引领地位。
《报告》系统解析了联想集团“厚植中国、全球互惠”的新型全球化之道及支撑其全球布局的能力矩阵。其中,“厚植中国”不仅体现为将80%的生产制造与70%的研发人员布局于中国,更强调通过“中国+N”的全球供应链网络,将国际资源与本地化运营紧密结合,持续反哺国内产业升级与技术创新。“全球互惠”则聚焦于构建涵盖全球合作伙伴、东道国市场及社区、本地员工以及全球用户在内的四位一体互惠生态。
洛阳钼业则展示了在新型全球化布局下,传统“资源型出海”企业如何走得更稳、更可持续。洛阳钼业十余年的全球化实践,沉淀出了一套系统且可供借鉴的方法论,包括基于宏观趋势的投资理念布局全球,构建“矿山+贸易”一体化价值链,“Glocal”理念强调深度本地化,并在全球竞争中利用并扩展“中国优势”。
值得一提的是,企业将“中国+”优势充分结合助力深入本地。比如,中国矿企长期习惯于开发国内品位低、条件差的矿山,这锻炼了其在极限成本下实现盈利的卓越能力。中国矿企海外核心竞争力是基于中国制造优势的完整产业输出能力,从矿业开发技能、工程师、技术工人,到设计、装备、工程建设、施工安装、原辅材料等系统性优势,以更低成本面对更具挑战的矿业开发环境。同时,中国“和衷共济和合共生”的文化驱动企业通过开放与合作融入当地社会,追求互利共赢,而非单向的标准或制度输出。
企业从“走出去”到“走进去”一方面依赖企业经营、ESG等理念的践行,还有一些不依赖复杂文化背景、直击人心特别是抓住全球各地当代年轻人情感需求的价值传递方式,据此《报告》选取了泡泡玛特为代表的“文化出海”案例。泡泡玛特的国际化是“文化出海”的典范,其成功不仅体现在全球市场的快速扩张,更在于通过IP运营、全球化策略和数字化创新实现了中国文化与全球潮玩产业的深度交融。
另外,泡泡玛特“潮玩出海”的成功,是中国服务贸易结构升级、文化产业全球化发展的一个缩影,也是“中国+”优势的一个实例:中国拥有丰富的设计师人才储备、深厚的文化底蕴以及发达的制造业体系,特别是中国设计师与品牌方通过数字渠道精准捕捉国际年轻人审美趋势,在造型、配色、叙事上融入本地文化元素,让中国原创IP真正“落地生根”。
正如《报告》总结,在海外取得成功的企业都是将“中国+”优势充分利用,通过“中国+N”等战略,将本土制造、市场与创新优势与全球资源、规则衔接,构建韧性全球化网络。在这一进程中,“中国人经济”也在持续发展,从单纯的产品输出,进阶到技术、文化、ESG等维度的融合,在不同国家创造共享价值,展示了中国经济的创造力与中国普惠包容式全球化的魅力。
未来建言
最后,《报告》从政策支撑和企业能力两个维度提出了系统化的建言。
政策支持上,《报告》建议构建全链条制度保障,建立健全海外综合服务体系,深化国际合作与生态协同,重视并发展“中国人经济”,以更主动、更开放的姿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企业能力上,《报告》建议企业从发展战略高度进行全球化布局和定位,并进行本地化运营与生态融合,特别是以技术和创新驱动品牌升级,让企业不只是“走出去”,还要“走进去”“走上去”“融进去”。
这也标志着未来中国企业入海将进入“价值共生”新阶段——不再单向获取资源或者市场,而是通过技术共享、能力共建与利益共赢,实现与全球伙伴的协同进化,最终反哺国内,即通过提升全体国民在全球范围内创造、获取和分享财富的能力,来促进国家经济繁荣、安全韧性提升与实现共同富裕。
展望未来,凭借深厚积累的产业优势、持续创新的技术实力以及坚韧不拔的企业家精神,中国企业不仅能够穿越风浪,更将在全球市场实现从“跟跑”到“并跑”乃至“领跑”的历史性跨越。中国企业应当以更加自信的姿态拥抱全球化,将挑战转化为锤炼核心竞争力的熔炉,在世界经济版图上书写属于中国企业的辉煌篇章。
获取报告全文:《2025中国企业“新型全球化”专题报告》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4662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