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网 > ESG > 绿色经济 > 正文

四川现货市场全天负电价背后的“冰与火”

专栏作家 张树伟
2025年09月23日 11:47
市场高度割裂,市场外开机安排过多,不同市场间难以真正流动,导致现货市场作为“剩余市场”被压缩至极限,是负电价出现的最可能诱因
2024年2月13日,四川宜宾,向家坝水电站。图:视觉中国

  四川作为中国的水电大省,2021、2022、2024年却三度踏入同一条“河流”——不同形式与不同程度的“限电”。进入2025年,剧情又急转直下。9月20日,四川电力现货市场结算试运行阶段出现了全天负电价:最高出清价为-35元/兆瓦时,最低达到下限-50元/兆瓦时,全天有56个时段(共计24×4=96个时段)触及下限价。

  这意味着,用电不仅不要钱,反而由机组“贴钱”发电,还不愿停机。在煤电为主体的系统中,负电价在理论上并不“奇怪”,此前山东、浙江就曾出现过连续20余小时的负电价。但四川作为水电主导、理论上具有充足灵活性的系统,却陷入全天“深度负价”,耐人寻味。这一现象也刷新了国内纪录。

责任编辑:张帆 | 版面编辑:汪苏
推广

财新网主编精选版电邮 样例
财新网新闻版电邮全新升级!财新网主编精心编写,每个工作日定时投递,篇篇重磅,可信可引。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