盖水平。 近年来财政收支压力日益增加,7月底的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降低宏观税负”,积极财政政策转型已经迫在眉睫。 “以增加赤字来换取减税的传统做法已经难以持续了,而且蕴含着极大的风险。”中国社会科学院
的方向一致,而不会带来负效果。财政政策转型,应结合财政体制改革进行,重在改善政府支出结构和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减税政策是积极财政政策的重要方面,重点是减轻广大企业特别是小微企业的负担,创造有利于公平竞
热评:
率和资本形成率回落到合理水平,使消费需求更强劲增长。这些方面的政府有效支出,对短期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可能不如投资明显,但中长期作用更加积极,与结构调整的方向一致,而不会带来负效果。财政政策转型,应结合
,年底赤字1.1万亿元。 因此,只有从制度上改变政府支出结构不合理和敞口花钱的状况,才能保证财政政策转型,解决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多年来未解决的问题。 为此,需要根据全国各级政府的事权、服务人口和地方条
稳健财政政策转型,宏观调控力度趋于收紧,对于这两家规模较小的政策性金融机构的注资一直未实施。 金融危机之后,中国出口大幅下滑,在中国政府“千方百计稳定外需”以实现“扩内需”的结构调整背景下,进出口行和
本金;当其出现亏损时,给予其补偿。 2005年,财政曾为这两家机构各预留百亿元以上资金准备注入,但随着经济形势的变化,彼时中国积极财政政策向稳健财政政策转型,宏观调控力度趋于收紧,对于这两家规模较小的
节。 伴随着中国经济整体走出通缩,积极财政政策转型,2005年开始实施稳健的财政政策,主要内容为“控制赤字,调整结构,推进改革,增收节支”。当年预算赤字为3000亿元,财政总体表现出扩张性支出;但具体
财政政策转型,就提出“消减赤字”的说法。 显然,此次预算草案中确定的2005年的赤字微缩政策,其内涵就是适当减少中央财政赤字,但又不明显缩小。其松紧适度,重在传递调控导向信号,既防止通货膨胀苗头继续扩
,绝大多数认为,“积极的财政政策”已不适合中国经济的发展态势。有66.7%认为,中国的宏观经济政策有必要从现在开始,从“积极的财政政策”向“稳健的财政政策”转型;另有18.9%的人认为“应该在更早的时候
图片
视频
的方向一致,而不会带来负效果。财政政策转型,应结合财政体制改革进行,重在改善政府支出结构和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减税政策是积极财政政策的重要方面,重点是减轻广大企业特别是小微企业的负担,创造有利于公平竞
热评:
率和资本形成率回落到合理水平,使消费需求更强劲增长。这些方面的政府有效支出,对短期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可能不如投资明显,但中长期作用更加积极,与结构调整的方向一致,而不会带来负效果。财政政策转型,应结合
热评:
,年底赤字1.1万亿元。 因此,只有从制度上改变政府支出结构不合理和敞口花钱的状况,才能保证财政政策转型,解决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多年来未解决的问题。 为此,需要根据全国各级政府的事权、服务人口和地方条
热评:
稳健财政政策转型,宏观调控力度趋于收紧,对于这两家规模较小的政策性金融机构的注资一直未实施。 金融危机之后,中国出口大幅下滑,在中国政府“千方百计稳定外需”以实现“扩内需”的结构调整背景下,进出口行和
热评:
本金;当其出现亏损时,给予其补偿。 2005年,财政曾为这两家机构各预留百亿元以上资金准备注入,但随着经济形势的变化,彼时中国积极财政政策向稳健财政政策转型,宏观调控力度趋于收紧,对于这两家规模较小的
热评:
节。 伴随着中国经济整体走出通缩,积极财政政策转型,2005年开始实施稳健的财政政策,主要内容为“控制赤字,调整结构,推进改革,增收节支”。当年预算赤字为3000亿元,财政总体表现出扩张性支出;但具体
热评:
财政政策转型,就提出“消减赤字”的说法。 显然,此次预算草案中确定的2005年的赤字微缩政策,其内涵就是适当减少中央财政赤字,但又不明显缩小。其松紧适度,重在传递调控导向信号,既防止通货膨胀苗头继续扩
热评:
,绝大多数认为,“积极的财政政策”已不适合中国经济的发展态势。有66.7%认为,中国的宏观经济政策有必要从现在开始,从“积极的财政政策”向“稳健的财政政策”转型;另有18.9%的人认为“应该在更早的时候
热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