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当前位置: 财新网 > 热点 > 大都市区

大都市区

沪苏地铁“有缝连接”,直通运营为何难

海的联系,并给上海和昆山之间的通勤出行提供极大的便利,对推动长三角一体化融合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不仅如此,苏州和上海轨道交通11号线的“互联互通”在打破行政区划壁垒、解决(本地劳动力市场)区域

发布时间:2023-03-15
评论(0)

升近10%,加剧了整体CPI的涨幅。牛肉价格涨势尤为显著,数据显示,在更大的布宜诺斯艾利斯,牛肉价格飙涨高达35%。 通胀正成为今年阿根廷总统选举中的核心问题,由于未能将危机频发的经济稳定下来

热评:

发布时间:2022-12-20
评论(4)

京的出行方式比北京更低碳更绿色。如果轨道交通不能成为北京最主要的出行方式,就不能说建设了轨道上的北京,更谈不上建设“轨道上的京津冀”。 如果从更大的范围考察,东京(一都3县,面积1.35万平方

热评:

清吹影(陕西)298天18小时44分47秒前
轨道交通,还是很方便
财新网友Do0tCj(重庆)299天21小时30分46秒前
很多人只在乎车子是不是新的,只要有了新车就比得上伦敦、纽约、东京这些城市了。
JacobLam(广东)13分34秒前
僵化岂止是城规!地铁站限流的逻辑一样是非常荒谬的。看着地铁耗费人力物力在做着无用功和阻碍交通资源的合理配置,就觉得很不可思议。有一次还问了一个工作人员,想不到答案还真是像我猜的一样,说限流是为了保证下一站的候车人员也可以上车。这简直太荒谬了,还给每个站做客流配额。完全是浪费交通资源,降低通勤效率!不但不合理,因为下一站的人想上车,大可以搬家;而且不公平,因为下一站的人并不会把学位留给上一站的人。众所周知,买房子和租房子都需要考虑多重因素,这本来是个自然的东西,非要去干预。
发布时间:2022-09-07
评论(15)

心向郊区迁移,且城市郊区人口比例越来越高,并组成整个人口的一部分,城乡一体化日益融合,多中心城市空间结构逐渐形成,

热评:

冯宗炎(福建)262天21小时52分53秒前
从数量增长,到质量增长
楚洋(苏州)399天6小时33分25秒前
中国房地产占到GDP的四分之一甚至三分之一,比重过大,经济结构已经不允许房地产持续扩大规模了
邓福荣(深圳)399天7小时8分36秒前
狭隘对比人口与房子与城镇化?去比较两国产业,比较房价与经济收入的倍数吧,不然真害人
发布时间:2022-03-04
评论(0)

我省正在推进建设的杭州、宁波、温州、金义四,正是早在2006年就已开始执行的、浙江省“十一五”发展规划中确立之“三圈一群(杭宁温三大都市经济圈和浙中城市群)” 决策的升级版。 在历届省委省政府

热评:

发布时间:2022-02-08
评论(3)

方面增强城市和国家的竞争力。决定人口集聚的关键是该区域经济规模及与本国其他地区的人均收入差距,即人随产业走、人往高处走。国际经验表明人口长期向集聚,中国人口仍有向大都市圈、城市群集聚的空间。美

热评:

财新网友NKYaEJ(苏州)614天9小时10分10秒前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nopapa(贝尔维尤)614天18小时54分0秒前
恶意流动
我是小小彬(东莞市)614天20小时22分16秒前
新时代盲流
发布时间:2022-01-12
评论(2)

境、相对便宜的住房、宽松的交通体系以及更人性化的社区生活方式吸引了更多人的青睐,成了许多城市居民和新移民的首选。城市郊区化开始并逐渐成为主流,并最终城乡一体化融合形成和巨型城市带,城乡差距逐步

热评:

草原cy(呼伦贝尔)641天21小时48分43秒前
,在国内形成完整梯次产业链和经济内循环圈,在保持与欧美发达国家相对成本优势的基础上,继续提升整体劳动力素质、技能和生产力,缩小与欧美发达国家的技术和产业差距,
Vision China(北京)30分41秒前
“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理论基础
发布时间:2022-01-07
评论(0)

力市场转移,而即使没有移民,在不断增长的市场中本地人的经济结果也可能与其他市场不同。 探究这个问题的早期尝试使用了美国移民人数的变化,通过在本地水平上进行加总来估计生产函数的参数

热评:

发布时间:2022-01-04
评论(1)

来的数据,其中选择了2002年中国295个城市的人口、GDP、研发人员数量、家庭用电量、家庭用水量数据;选择了2001年美国331个的人口和新专利数据,318个

热评:

singleline7XT(中国香港)648天9小时28分41秒前
"日本和美国, 正在以大都市区集聚经济的创新优势, 抵消着我国的人口规模优势。" --- 作为应对措施, 中国现在也应立下决心, 加快落实大都市圈和城市群的建设, 补偿人口出生率快速下降的负面影响. 那些新基建或新能源建设, 当然也很重要和急需, 但它们今后对中国整体宏观经济向前推动的能力, 显然是不足够的. ---

图片

视频

专题推荐: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S T U V W X Y Z 0 1 2 3 4 5 6 7 8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