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当前位置: 财新网 > 热点 > 宏观经济调控

宏观经济调控

余永定:当前经济状态为扩张性政策提供难得机会

。”余永定认为,从的角度,有几个方面值得探讨和反思。 一是未能准确区分“产能过剩”的不同性质。产能过剩有两种可能性,一种是结构性的,企业误判经济形势,过度投资导致产能过剩,应该让市场的价格机

发布时间:2023-08-18
评论(19)

猛兽,而是要从经济学角度来考虑其具体的可行性。 在经济萧条周期通过财政赤字来刺激经济,实际上就是著名的凯恩斯理论,在二战以后,凯恩斯理论已是得到普遍认可的经济学理论和手段。至于通过财政赤字

热评:

Tommy2323(福建)10天21小时30分57秒前
不是很赞同。个人感觉发钱在美国行得通,但在国内未必,因为实际情况不一样啊。美国那种本来大多数人就是在提前消费的环境,多一笔现金可能真的会大幅提升消费动力。就像是月光族突然手里多了1000块钱那种。但是国内本来就是仓鼠党不少,总的存款数额又不少,说明很多人不是没钱,是不敢花钱。这种需要提振对未来收入信心的,哪里是光靠发几千块钱能搞定的?我很怀疑。我认为多了这几千块钱,本来就会消费的还是会消费,本来就不打算消费的人还是会存起来,那么这样的话发的钱全沉底了,就没有实际意义。生育补贴同理,差的不是底层教育的钱,更多是因为经济形势带来的内卷压力,这种不靠舒缓劳动力市场和教育的关系,去发钱是没啥实际作用的,个人意见。
chcgghjd(贵州)11天8小时25分15秒前
知易行难
财新网友Fx0CIp(浙江)11天8小时39分3秒前
三胎奖励本身就是对人的不尊重。所有小孩都应该有同等的福利。功利主义盛行会不断撕裂社会,到时候必然自食其果。
发布时间:2023-08-12
评论(6)

例仍然较低,大致与2021年持平,只有疫情前平均水平的一半。对低流动性投资的意愿很低,反映出居民和企业对的响应度低,也可以称为“经济长新冠”。 近期,经济学人智库、高盛、美银等机构均下调了

热评:

offa2007(河北)60天11小时48分11秒前
疫情结束后经济复苏缓慢,反映出深层次问题。十几年了,山还在那里。
勉力明(宁夏)62天13小时47分12秒前
高增长时代一去不复返了!今后要慢慢适应4%-5%的日子。
财新网友it7XqY(北京)62天21小时44分32秒前
消费主力的中产家庭可支配收入就那么多。疫情期间旅游经费被转移到耐用品投资、消费升级。疫情后这部分可支配收入又分配回出行旅游,必定带来消费降级。此外,多个行业受监管打压造成中产家庭可支配收入下降和对失业的预期增加,恢复消费就更是天方夜谭了。
发布时间:2023-07-07
评论(12)

、货币主义和供给学派等政策交替使用,甚至组合起来操作。许多国家工具运用,其实是各种不同学派经济政策“或交替轮换使用、或主次相机抉择和或混合搭配发力”的大杂烩。 中国体制下单一财政刺激对策的不

热评:

财新网友YVSEqv(浙江)101天14小时11分16秒前
看作者的意思,这个局面是没救了
simplelifeYY(重庆)102天7小时13分41秒前
宛如走进死胡同
钟强苏州沃诺斯精密1866258(江苏)102天7小时51分15秒前
怎么发钱,关键是。首先不会全民平均发钱,如果得走基建,军工研发等领域出来,富了少数,大部分人还是没钱。先富跟着政策赚到了钱囤积或者移民,后富没路起不来,消费起不来,经济还是下落。现在的问题是 民贫又乏,国库入不敷出;先富去了国外 经济一潭死水
发布时间:2023-02-22
评论(1)

,2022年,中国发生战略交易大多规模较小,50亿美元以上的交易仅发生5笔,占比为17%,同比下降6%;而5亿美元以下的交易占比达到38%,缺少50-100亿美元以上的交易。周浩分析,随着近两年的

热评:

赵志奇(上海)237天9小时38分59秒前
下降34
发布时间:2023-01-13
评论(0)

市场、更多地关注创新。 因此,2023年经济既有短期稳增长的压力,又有中长期增长模式转型的挑战。按照过去的习惯性思维,短期稳增长主要依靠需求侧,长期转模式主要依靠供给侧结构性改革。2023

热评:

发布时间:2022-11-23
评论(5)

的精准性,缩短货币政策传导链,财政资金也可直达企业。数字人民币可追溯性强,数字人民币红包可高效率地发放对困难群体的现金补贴。2)数字人民币将丰富跨境支付体系,助力人民币国际化过程,对中国

热评:

SissyV19(上海)326天9小时24分22秒前
发钱,不是发券!
建业YFn(河北)328天7小时42分4秒前
专家不是说:都发了就相当于没发!
财新网友fmmxhx(北京)328天8小时7分43秒前
省省吧任老板,家门都出不去,上哪儿消费去
发布时间:2022-09-17
评论(7)

市场的利率不断走低,对以及金融市场的影响巨大。与负债端的进退维谷相比,长期来看保险公司在投资端的困难可能更大。 2010年至2019年,中国寿险行业的复合平均实际投资收益率为5%。而在投资

热评:

财新网友VyaiqS(北京)380天13小时51分44秒前
更想知道保险公司未来遇到这类风险后怎么兑付客服
Sophiatree(深圳)25分8秒前
持续关注风险
浩浩星辰(上海)391天13小时35分3秒前
长短利率下行,终身寿险是难得的保障长期利率的产品
发布时间:2022-09-17
评论(0)

,存在严重误导隐患;减保比例设计不合理,加保设计存在变相突破定价利率风险。 再现利差损 2022年上半年,国内投资市场的变化以及市场的利率不断走低,对以及金融市场的影响巨大。与负债端的进退

热评:

图片

专题推荐: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S T U V W X Y Z 0 1 2 3 4 5 6 7 8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