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当前位置: 财新网 > 热点 > 农民工市民化

农民工市民化

杨伟民提四项改革建议 不符合市场原则的政策须改正

加快、扩大有效需求、打通供需通道、消化库存、稳定房地产市场,这是2015年提出的,实际上并没有做到。“去库存”的途径是农业转移人口的市民化。 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对稳定当前经济具有十分现实的

发布时间:2023-09-13
评论(11)

【财新网】在当前总需求不足的局面下,如何提振信心,促进经济恢复受到广泛关注。有学者建议,通过加快、促进城乡融合,既可以在短期内提振消费,又可以在长期内促进高质量发展。 据《2022年度人

热评:

财新网友yzVgU9(四川)27天23小时33分16秒前
又是一个可能试错的过程
庄子的梦魇(中国)31天23小时51分40秒前
建议靠谱不靠谱我不是理论家不置评,但提出了问题并且在尝试给解决方案,这种行为我支持。
工业机器人(湖北)32天8小时46分19秒前
想法很美好,现实很骨感,要农民放弃土地,还要放弃宅基地?给他们你说的这些远远不够……
发布时间:2023-08-29
评论(1)

更多价值的高学历毕业生,而非农民工以当地户籍。学术研究中,对过程中政府成本的测算结果集中在人均3~8万元之间,社会总成本的测算结果集中在人均5~15万元之间。其中,一二线城市

热评:

汗世者(江苏)47天12小时17分38秒前
看看PDD的数据吧,农民工能拉动的余量也没多少了
发布时间:2023-06-21
评论(3)

购并举的住房制度”三条方针,采取更具针对性措施。 (一)深化户籍改革制度,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加快”进程,必须深化户籍制度改革,放宽城镇落户条件,建立健全“人地钱”挂钩政策。 允许

热评:

回来了(荷兰)116天21小时24分0秒前
专栏更新频率很高,但探讨问题不甚深刻,譬如人口年龄结构与购房数量的迁移数据甚至没有图...大多数读者可能青睐从有横向有纵向对比的视角解读经济运行——其实倒可以不用这么在乎即时性。
财新网友EpEzJr(北京)116天23小时19分25秒前
不能说真话可以选择不说
冷静的狮子(辽宁)116天23小时34分16秒前
在房地产市场总体从新房市场成交主导切换进入后二手房成交为主导的新阶段,只考虑新房市场的调控政策“面多了加水、水多了加面”的做法,都已经无法产生预期效果。现在支持地产政策的最好方式是深化改革:市场出清+现房销售,让一部分竞争落败的地产公司有序退出市场,同时逐步推动新房现房销售以短时间降低市场供给,既降低了金融杠杆又进行了供给侧改革,促使房地产市场进入尽快一个新的供求平衡,进而达到稳定目标。
发布时间:2023-06-07
评论(2)

重的时期。 以上是要区分资产负债表衰退的三种情形,再采取不同的应对办法。但是,资产负债表扩张就一定是好的么?这里我特别想提出一种情形,那就是当进城进程不畅时,他回到农村建房子,由于建筑材料

热评:

财新网友mdS38K(山东)130天20小时45分24秒前
在市场机制不健全的状况下,以市场价格来判断是否出现资产负债缩水有失公允,经济运行的暗流会以其他形式显现
财新网友zrlQES(上海)46分37秒前
只是现金流问题:收入下降而已,还了旧债没有借新债而已,投资没有收益而已。 资产还在,表上都是“优良”资产,而且现在还没到变卖资产的阶段,所以问题不大?
发布时间:2023-05-23
评论(1)

量的转移支付拨付到人口流出地区,一方面导致人口流出地的公共产品和服务的闲置浪费,另一方面导致人口流入地的公共产品和服务供应不足,不利于推进进程和以人为本的城镇化。 六是数字经济和服务业占比

热评:

土豆Xyu(浙江)145天10小时44分58秒前
学者们可以把问题翻来覆去深入浅出的讲得明白,现在更想听一些有从政经历人的视角来谈实际所遇到的困难
发布时间:2023-04-28
评论(0)

篇文章里提到,如果考虑上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中国宽口径的城镇化率已经达到了75%左右,所以基本上没什么太大空间了。 说到底,现在就是这点不大的空间的问题——既需要过渡到存量税收,又需要在

热评:

发布时间:2023-04-26
评论(7)

农民工16959万人,本地农民工11601万人),如果能够实现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中国宽口径的城镇化率已经达到75%左右,发达国家的城镇化率普遍在80%-90%之间,快速城镇化阶段渐进尾

热评:

许少年(上海)172天1小时50分47秒前
时间问题
鸡腿是个干大事的人(山东)172天14小时4分47秒前
赶羊入圈,只待时机
zhou_xy(中国)172天17小时17分50秒前
叫房产税或者地上附着物税应该更科学
发布时间:2023-04-21
评论(0)

资源配置通道,客观上增加了城镇建设用地指标。“地票”交易既增加了农民财产性收入,也为农房危改、提供了重要的补充资金。 “地票”制度在重庆实施已经接近15年,但一直没能推向全国。熊仪俊称,现

热评:

图片

视频

专题推荐: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S T U V W X Y Z 0 1 2 3 4 5 6 7 8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