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当前位置: 财新网 > 热点 > 消费率

消费率

中国的居民消费函数

《中国储蓄率之谜和生命周期假说》中测算了1953年至2000年的中国储蓄函数,我们运用其方法测算1978年至2019年的中国消费函数。 生命周期假说中,与长期收入增长关系紧密。为了检验生命周期假说

发布时间:2023-09-13
评论(3)

国居民长期、大幅度低于收入水平相近的中高收入国家和全球平均水平。即使是三年疫情结束后的今天,原本让人颇为期待的报复性消费看起来只是市场一厢情愿的“抱负”。 最后是地方政府的债务压力。企业投资不振

热评:

财新网友eeP9ACPxs(北京)26天5小时26分44秒前
市场环境能谈超越吗
游侠行天下(北京)28天20小时25分3秒前
就最后两段有价值
A008(河南)33天21小时25分52秒前
成本转嫁论……
发布时间:2023-08-31
评论(1)

,将购车贷款服务与新能源汽车厂商的系统直联,进一步提升业务效率和客户体验。对家装先推出全线上、非接触体验的“一键家装”服务,提供简便易用、利率优惠的信用卡家装分期服务。对文旅消费,与文旅部合作

热评:

小土豆9bS(中国)47天3小时35分34秒前
消费贷都是什么人贷的,我现在不敢消费。
发布时间:2023-08-21
评论(2)

)、入股企业等方式,最后体现为个体工商、独资、合伙和股份公司等法人的投资支出;在经济统计中往往将居民投资和企业投资归并。数理上可以用居民收入参数计算居民收入投资率(假定储蓄全部转化为投资),将居

热评:

财新网友CgQwdi(广西)54天21小时6分12秒前
看了个寂寞
孙宇辰(北京)56天15小时6分2秒前
写得不错
发布时间:2023-08-14
评论(1)

2017年的52%,同期国民储蓄率从50%下降至45%,国民从50%提升到55%。其次,从年度可支配收入年度占比来看,从2016年开始企业可支配收入占比从20%上升到23%,居民可支配收入占比从59

热评:

财新网友s9a862(四川)64天2小时19分48秒前
未来养老金堪忧
发布时间:2023-08-12
评论(6)

乐观那么简单。中国耐用品和私人部门投资率都远不及此前水平、居民储蓄率飙升,都说明了问题的严重性。这些趋势都与市场主体的长期经济决策相关,居民和企业越来越担心资产损失,优先考虑短期流动性而不是投资

热评:

offa2007(河北)59天18小时48分39秒前
疫情结束后经济复苏缓慢,反映出深层次问题。十几年了,山还在那里。
勉力明(宁夏)61天20小时47分40秒前
高增长时代一去不复返了!今后要慢慢适应4%-5%的日子。
财新网友it7XqY(北京)62天4小时45分0秒前
消费主力的中产家庭可支配收入就那么多。疫情期间旅游经费被转移到耐用品投资、消费升级。疫情后这部分可支配收入又分配回出行旅游,必定带来消费降级。此外,多个行业受监管打压造成中产家庭可支配收入下降和对失业的预期增加,恢复消费就更是天方夜谭了。
发布时间:2023-08-08
评论(40)

置”,与以往侧重投资明显不同。您认为政策落实应从哪里着力? 王小鲁:我们国家的一直比世界大部分国家都低,投资率特别高。这涉及到一个整体的资源配置问题。一直有一种错误的认识,投资越多越好,投资越多

热评:

财新网友tqm66o(北京)64天5小时30分43秒前
知易行难的事
xian's ocean(陕西)67天4小时18分37秒前
放着低成本的方案不用,非要搞最贵的东西。。
BK菌(江西)68天4小时52分27秒前
加大投资意味着有油水可以.........
发布时间:2023-07-11
评论(3)

上角。这是因为投资率高本身就说明资本回报率较低。 五、中国经济的结构问题:居民过低,投资率过高 中国经济的结构性问题,在以往的研究中经常被忽略。长期来看,中国居民只有38%,远远低于其他国

热评:

glaryt(北京)94天22小时58分50秒前
好文
Master lees(海南)97天16小时48分25秒前
凯恩斯《通论》和马克思的《资本论》、亚当·斯密的《国富论》一样,被引用次数远远超过被阅读的次数。引用凯恩斯《通论》第328页的一段话,“正是由于资本边际效率的崩溃,所以萧条状态才如此难以治理……要想恢复资本边际效率并不那样容易,因为,资本边际效率在目前系由无法控制的和不听控制的工商业界的心理状态所决定。”凯恩斯认为治理萧条要降息、要利用货币政策,货币政策不行要用财政政策,但凯恩斯在《通论》的最后才意识到最根本的原因在于资本边际效率。■
Master lees(海南)97天16小时57分31秒前
悖论
发布时间:2023-07-10
评论(10)

民消费倾向来推进消费转型。居民消费倾向即居民,就是居民在其收入中愿意拿出多少比例来消费。居民消费等于居民收入乘以消费倾向。把眼睛盯在消费倾向上,而不在增加居民收入方面想办法,效果不会太好。这是因

热评:

财新网友5bNjyH(江苏)92天22小时25分59秒前
基于性善论 这样的提议也许是可行的
财新网友BjMwDz(北京)97天3小时47分2秒前
如果不需要投入成本,即可获取,当期的人有动力加大分红,多分多用,人的本性,个体很难会从宏观上理性思考,个体决策的利益最大化,和总体的利益最大化,有时是直接的矛盾和冲突。
财新网友BjMwDz(北京)97天3小时56分27秒前
以零时刻的人均分了国有资产基金股东的股份, 之后出生的人就没得分了, 静态时点的全民, 然后私有的传承,财产继承? 新出生的人,国家政策鼓励的增加出生的人口(多子女家庭)却没得分了,这个问题怎么解决?

图片

专题推荐: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S T U V W X Y Z 0 1 2 3 4 5 6 7 8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