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当前位置: 财新网 > 热点 > 银行坏账

银行坏账

许小年:浅析日本失去的30年——兼评“资产负债表衰退”

宏观分析不同,辜先生的研究深入到微观的企业层面,相对于需求“三驾马车”的陈词滥调,毫无疑问是前进了一步。然而,面对资本市场崩溃和累累的事实,辜先生固执地断言:日本金融机构的资产负债表依旧完好

发布时间:2023-09-15
评论(4)

速增长但没有发生大的危机,屡屡打脸“中国经济崩溃论”?原因何在?一个直观的解释是: 中国是发展中国家,高速发展解决了发展中的问题。 比如1997东南亚金融危机传染到中国后,中国出现了三角债危机,

热评:

顽石顽世(湖北)32秒前
文章里只有论点,没有论据。过往不代表将来,短期不代表长期,意志不代表现实。
倔老头(浙江)30天12小时41分29秒前
国企从宏观经济来看其实就是个负担,除了垄断盈利就剩低效,腐败温床。走民营化才是正道。经济就是经济,不应该被政治绑架。
幸福小鸟伏特加(北京)30天22小时45分40秒前
国企大蹲底缺乏创新动力,不会坍塌同时也不会扭转乾坤带来希望
发布时间:2023-08-15
评论(0)

直接救助地方债成为市场热议的话题。支持中央直接救助的厦门大学赵燕菁认为,应该“仿效当年剥离,发行低息特别国债接手地方政府高息商业债务及其对应的资产”;清华大学李稻葵则建议,“应该开启地方债重组

热评:

发布时间:2023-07-22
评论(23)

些老百姓已开始有不还款的意愿,或导致增加;为了减少这种情形,银行应想办法安抚客户,降低存量房贷利率势在必行。 降低存量房贷利率,对不同的银行影响有所差异。总体来看,房贷占比越高的银行,受到的潜

热评:

CathyLuoNVX(中国)60天11小时15分3秒前
市场预期这么差,非常需要一个给民众一点信心的政策。政策研判确实需要时间,但是也太久了,该出台了
皮皮的爸爸(广东)80天15小时1分11秒前
市场化,那就放开转按揭啊!
百日阅读(浙江)80天20小时45分12秒前
还是美国人看的透
发布时间:2023-07-22
评论(3)

的,对银行利润的影响要小于存量房贷利率下降的影响。 此外值得关注的是,一位建行人士指出,在部分房价跌幅超过30%的城市,一些老百姓已开始有不还款的意愿,或导致增加;为了减少这种情形,银行应想办

热评:

财新网友2LyoFh(广东)86天13小时4分57秒前
当前小微企业贷款等贷款利率低于房贷利率、新房贷利率低于存量房贷利率等偏离一般市场运行轨道的情况属于非常态,不会持续太长时间。
Dering(四川)86天18小时6分43秒前
舒服日子过惯了,如今谈改变,得下命令。
石城居士-浙江(浙江)86天20小时12分25秒前
银行可以用业务费用的形式,直接返还客户更简单吧
发布时间:2023-06-17
评论(46)

约了上下游产业市场的回升,也使货币流动性失去了向实体经济流动的渠道,而且还加剧了地方债务问题,加大了灰犀牛演变为黑天鹅的风险。尹艳林担心,如不尽快改变这种状况,一些地方城投债暴雷,进而带来中小

热评:

25844373155(北京)111天20小时33分56秒前
一派胡言!
江河kv4(重庆)112天9小时54分7秒前
用力过猛
1962fyh(中国)115天12小时25分3秒前
是不是要坚决鼓励炒房!
发布时间:2023-05-20
评论(0)

于厦门大学教授赵燕菁的《债务是经济重启的关键》一文。在文中,他提出“仿效当年剥离,发行低息特别国债接手地方政府高息商业债务及其对应的资产”。 清华大学中国经济思想与实践研究院院长李稻葵5月6日

热评:

发布时间:2023-05-19
评论(30)

债难度加大,寄望中央政府接手部分地方债的声音再次出现。年初多位学者关于债务的辩论,始于厦门大学教授赵燕菁的《债务是经济重启的关键》一文。在文中,他提出“仿效当年剥离,发行低息特别国债接手地方政

热评:

财新网友TPmzMe(美国)11天4小时49分43秒前
化债难题
whislers(山东)11天14小时42分0秒前
债务成本转移不出去,地方政府消化不了啊
SPeng33(广东)11天21小时16分49秒前
基建狂人背后有许多意味
发布时间:2023-04-01
评论(2)

年代初期的巨大通胀压力和严重的。 因此,人民银行于1998年取消了所有省级分行,并以九个地区分支机构取而代之。在当时的背景下,这一举措限制了地方政府对货币政策的影响,货币政策也从央行的直接指导

热评:

财新网友boe8yB(上海)196天17小时23分53秒前
殊途同归
卡尔海因茨(山东)197天20小时21分26秒前
关于近十多年中国金融市场相对西方稳定这点,我觉得在归因上除了强调金融机构的国有股东比例高之外,还要注意我们在十几年前金融市场发展相对落后、社会杠杆率整体还不高这点,使得宏观经济有一定的对杠杆率快速提升的吸纳能力,从而使金融热钱资本还不至于那么兴风作浪。不过在当前,允许社会大量加杠杆的阶段已经逆转了,国内与西方金融环境都面临社会杠杆率飙升后的谨慎去杠杆问题,因此还是要多加小心,切不可过于看重金融股东的国有成分而掉以轻心。

图片

视频

专题推荐: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S T U V W X Y Z 0 1 2 3 4 5 6 7 8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