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当前位置: 财新网 > 热点 > 赵坚

赵坚

沪苏地铁“有缝连接”,直通运营为何难

苏州轨道交通11号线6月24日与上海地铁11号线实现了“牵手”。两个地铁11号线的花桥站通过3条空中连廊连通,其中东西两侧换乘通道可实现免安检换乘。苏州地铁和上海地铁的App增加了“一码联乘”功能,乘

发布时间:2023-06-05
评论(2)

业——即用创新和逐步发展的产业间分工,用新产品和新产业的涌现来解释报酬递增。这实际上是用新产品创新和产业结构多样化升级来解释经济增长的微观机制。 罗默的模型与索洛模型可有类似的形式(等,2022

热评:

财新网友XP8U1v(浙江)133天7小时30分52秒前
搞这么复杂!经济增长需要让人就业,需要营造好的投资环境。 为什么民间投资下降,大家心里想想为什么,这么解决?
苏326(上海)133天11小时13分7秒前
稳定的预期
发布时间:2022-12-20
评论(4)

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协会网站最近刊发了《中国城市轨道交通沿线发展态势年度报告-2021年》的部分内容,该《年度报告》由中国国际工程咨询有限公司、北京城建交通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北京交通大学中国综合交通研究

热评:

清吹影(陕西)299天5小时53分48秒前
轨道交通,还是很方便
财新网友Do0tCj(重庆)300天8小时39分47秒前
很多人只在乎车子是不是新的,只要有了新车就比得上伦敦、纽约、东京这些城市了。
JacobLam(广东)300天11小时22分35秒前
僵化岂止是城规!地铁站限流的逻辑一样是非常荒谬的。看着地铁耗费人力物力在做着无用功和阻碍交通资源的合理配置,就觉得很不可思议。有一次还问了一个工作人员,想不到答案还真是像我猜的一样,说限流是为了保证下一站的候车人员也可以上车。这简直太荒谬了,还给每个站做客流配额。完全是浪费交通资源,降低通勤效率!不但不合理,因为下一站的人想上车,大可以搬家;而且不公平,因为下一站的人并不会把学位留给上一站的人。众所周知,买房子和租房子都需要考虑多重因素,这本来是个自然的东西,非要去干预。
发布时间:2022-06-30
评论(6)

告诉财新,现在高铁线路大规模建设时期已经过去,而且新建线路客流量小,需求也会越来越减弱。 “尤其是大规模投资高铁网络、快速扩张时,要求市场快速形成高铁动车组大批量生产能力。而当高铁网基本形成时

热评:

誤判心理学(广州)472天18小时25分0秒前
谢谢分享…
yanweihan(北京)472天19小时49分47秒前
使用财新App的CEIC数据库可以查看海量经济数据—— ①前五月整体看,铁路旅客运输量累计同比降44.6%:https://ceic.caixin.com/seriesDetail/SR540831 ②单看5月,铁路旅客运输量同比降68.6%:https://ceic.caixin.com/seriesDetail/SR7219101 ③一季度旅游收入7700亿元,略高于2021年第一季度同期(7375亿元):https://ceic.caixin.com/seriesDetail/SR116543247 您可以通过上述数据①②,辅以数据库里的航空业、消费等更多数据,对二季度的旅游业数据进行推测研判。
冷静的狮子(大连)472天19小时52分42秒前
增长有个对比基数问题,是同比还是环比,再加上自驾游影响
发布时间:2022-03-25
评论(0)

细的财务报表里予以确认。作为极为庞大的央企,国铁总公司详细的财报(粗略的有)根本没有对外发布过; 另外,正如北京交通大学教授先生撰文所言,京沪高铁公司只拥有高铁线路,没有高铁动车组、没有高铁的运营

热评:

发布时间:2022-01-04
评论(1)

产活动向大城市集聚(,2019)。 美国经济学家佛罗里达(Richard Florida)从美国就业结构的变化趋势解释人口向大都市区迁移的趋势。佛罗里达认为人类已经进入了创意时代(Creative

热评:

singleline7XT(中国香港)648天20小时37分42秒前
"日本和美国, 正在以大都市区集聚经济的创新优势, 抵消着我国的人口规模优势。" --- 作为应对措施, 中国现在也应立下决心, 加快落实大都市圈和城市群的建设, 补偿人口出生率快速下降的负面影响. 那些新基建或新能源建设, 当然也很重要和急需, 但它们今后对中国整体宏观经济向前推动的能力, 显然是不足够的. ---
发布时间:2021-12-02
评论(0)

教授近日在财新网撰文,提出吾国“应停建新高铁项目”。 据笔者所知,赵教授多年来一直呼吁吾国的高铁应放慢建设速度,只是之前他主要是从成本和收益的角度出发,指高铁的建造代价昂贵,应该“量力而行”。笔者

热评:

发布时间:2021-11-29
评论(3)

【财新网】2020年9月国家主席习近平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的讲话中,向全世界做出了中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庄严承诺,并首次提出:“人类需要一场

热评:

财新网友bUU7hG(沈阳)647天18小时28分2秒前
地铁也是
李振蓬(北京)652天12小时15分22秒前
写得太好了,逻辑清晰,论证有力。
刘双鑫(广东)686天17小时36分41秒前
建议实行人类清除计划,先从作者开始,将节能减排一次性进行到底。
发布时间:2021-11-08
评论(0)

文| 北京交通大学中国城镇化研究中心教授 “十·一”长假前,笔者参加一调研组到辽宁调研。从辽宁的情况看,并不是一些媒体唱衰东北所谓“投资不过山海关”“东北衰落”的景象。辽宁民营企业的发展和专精特

热评:

图片

视频

专题推荐: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S T U V W X Y Z 0 1 2 3 4 5 6 7 8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