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当前位置: 财新网 > 热点 > 金融和经济

金融和经济

许小年:浅析日本失去的30年——兼评“资产负债表衰退”

关键环节,才制止了的螺旋式下坠。 意识到作为“经济另一半”的金融是不可忽视的,辜先生在后续著作《大衰退时代》中专辟一章讲银行问题(*5),书中承认银行危机的事实,承认因泡沫破灭造成大量的不良

发布时间:2023-09-01
评论(0)

过高比例的债务融资,拉高了实体企业的正常负债水平。一旦环境出现不利变化,企业容易出现债务危机,并导致的波动。 这种情况说明我国的融资体制没有跟上经济发展的内在需要。在国家层面,如何通过制度设

热评:

发布时间:2023-08-22
评论(0)

略团队指出,近期悲观情绪或已定价数据走弱,以及美元和美债利率反复。考虑到全A风险溢价创年初以来新高;央行呵护下人民币汇率边际企稳;周内MLF利率超预期调降,证监会就活跃资本市场宣布一揽子措施

热评:

发布时间:2023-07-10
评论(3)

平衡至关重要,其决定国民经济体系的韧性或脆弱。但中国的问题是,城乡土地和农村宅院房屋并不是资产,资产供给结构性缺失。中国经济未来体系出问题,若资产化改革迟缓,大概率会由债务增长过快和质量不高

热评:

铭思明nc8(福建)96天13小时36分10秒前
他们想打多久就打多久
财新网友BjMwDz(北京)96天20小时5分14秒前
有一个问题是,当大量新增的土地和房屋进入流通市场,会冲击现有的价格体系,即现有房屋和土地价格的下跌,而现有的房屋和土地是企业、个人向银行借贷的抵押品,抵押不足,则需要补充抵押品。在目前担忧房价下跌的情况下,是火上浇油之举,会巨大的冲击现有的经济秩序和财政。土地财政虽然难以为继,但转型需要时间,直接拉低土地价格,地方财政会面临入不敷出的考验,城投公司持有的大量土地急剧贬值会带来其资产负债表急剧恶化,而陷入债务危机的窘境。
网友003号(中国)98天18小时43分49秒前
这就有一个问题来了,人口下跌的情况下,土地真的能作为金融的不定锚吗?
发布时间:2023-07-08
评论(5)

表现比较突出,名列前茅;中部的城市总体上处于中流砥柱,西部和东北地区在多个指标上则是落后的。这充分反映了的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的关系。 二是城市间出现区域分化的特 征,近几年南方城市进步显著

热评:

贾宝玉初试云雨(中国)97天9小时54分38秒前
自欺欺人的把戏,自己信吗?如果是以放贷款为衡量标准,那确实银行总部大部分都在北京
米豆gam(澳大利亚)98天13小时32分51秒前
说了半天,究竟报告中各城市排名如何还是不知道
xinshan(北京)100天14小时26分41秒前
北京金融街服务局、北京金融街研究院发布《中国金融新发展指数报告2022》这个有什么公信力?
发布时间:2023-07-06
评论(1)

的比较研究》中提到“危机的发生是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特征之一……研究危机是为应对危机的决策提供依据。”这两次危机分别是1929年和2008年美国经济危机。辜朝明提出中国面临的困难也是1991年

热评:

iceber(海南)98天1小时21分32秒前
这篇文章写的挺全面的,分析的很透彻,对比的也很深入,就是解决方案感觉有点不解渴,好像什么都说了,又好像没有找到一个特别聚焦的重点,有可能是我不懂吧。
发布时间:2023-05-17
评论(2)

糟,这将削弱我们在全球金融体系中的地位。”前述高管联名信也指出潜在的债务违约风险对美国地位的影响。 在近期的G7集团财长会议上,不少国家的财政领导人表示正在密切关注美国债务上限的变化。作为美

热评:

财新网友6rO5Cc(上海)32分35秒前
就问强国的心理阴影面积。
汗世者(江苏)152天9小时54分19秒前
灰犀牛,已无法避免
发布时间:2023-05-15
评论(1)

格外关注的。 综上,就4月以来的数据整体而言,市场预期仍在微观经济体感影响下呈现出一定脆弱性。■ 参考 宏观数据改善继续领先微观经济体感好转 复苏初期的不平衡性:2023年一季度市场叙事四图

热评:

看天收麦子(中国)153天22小时53分54秒前
不折腾,就嬴了一半。
发布时间:2023-04-01
评论(2)

更多依靠利率和公开市场操作等间接手段实现货币调控的方向已有所调整。随着近年中国指导思想的改变,政府希望银行通过定向政策,为一些特定行业的发展提供金融支持,而这需要央行的信贷与货币政策在地方和

热评:

财新网友boe8yB(上海)196天21小时39分19秒前
殊途同归
卡尔海因茨(山东)36分52秒前
关于近十多年中国金融市场相对西方稳定这点,我觉得在归因上除了强调金融机构的国有股东比例高之外,还要注意我们在十几年前金融市场发展相对落后、社会杠杆率整体还不高这点,使得宏观经济有一定的对杠杆率快速提升的吸纳能力,从而使金融热钱资本还不至于那么兴风作浪。不过在当前,允许社会大量加杠杆的阶段已经逆转了,国内与西方金融环境都面临社会杠杆率飙升后的谨慎去杠杆问题,因此还是要多加小心,切不可过于看重金融股东的国有成分而掉以轻心。

图片

专题推荐: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S T U V W X Y Z 0 1 2 3 4 5 6 7 8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