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当前位置: 财新网 > 热点 > 银根

银根

卢锋:如何应对新一轮全球主权债务风险

70年代大通胀,对随后20年发展中国家主权债务危机集中发生产生催化剂作用;本轮主要国际货币发行国激进加息应对2021年勃然而起的大通胀,紧缩利率飙升并导致最近美欧银行危机风潮,成为加剧新一轮全球主

发布时间:2023-04-10
评论(0)

年到2015 年上半年的整体点心债市场繁荣。 “逆转”和“反思” 当然,CNH 市场的繁荣并不能掩盖暗流涌动。伴随着 2015 年大宗商品市场出现暴跌,CNH 贸易融资首先被严重打击,银行普遍收紧

热评:

发布时间:2023-03-24
评论(0)

。随着美联储40年来最猛烈的加息收紧,银行资产端录得巨亏、负债端持续面临储蓄流出,整个行业都面临流动性紧张的情况。当前美联储的救助措施仅为权宜之计,无法解决银行业面临的根本性问题。当下危机已经波及到

热评:

发布时间:2023-01-26
评论(29)

海外资产,成为国际市场令人侧目的大买家,但资产增值的速度赶不上贷款的速度。随着2017年夏天中国政策转向去杠杆,银行收缩,清查内保外贷,海航寅吃卯粮的资金链出现危机,不得不转而廉价卖资产。买的贵

热评:

ztl514(北京)124天10小时38分53秒前
财新团队写出这一系列文章,无论是切入点的选择,还是素材的运用,何尝不是在悬崖边走路?能披露至此,实属难得了。
秦皇汉武8875(北京)126天16小时2分12秒前
海航资不抵债6500亿的惊天大案,经验总结内容还是太单薄了。 1.海航系上市公司长期以来几千亿元的资金占用和违规担保,证监会的监管是窝囊废吗?每年都出具财报,也没查出海航的资不抵债,会及时事务所都是吃干饭的吗? 2.海航系能够不断从银行获得授信,中国的商业银行改革这么多年了,怎么还会给自己挖这样的坑?以前国企是预算软约束下的投资饥渴症,这样的事情怎么同样也会发生在私有化了的民企身上? 3.陈王在海航呼风唤雨大搞裙带关系,生生把海航的数千亿资产掏空了,都已经公司治理结构改革这么多年了,怎么还会闹出这样的事来?如果当初海航起家不是拿了海南政府的1000万元,是不是就不会是今天这么个结果? 4.救助海航,最后各大银行的债权变成了信托,实际上就是用老百姓的存款去救助了海航。这不就是“大而不能倒”的中国版案例吗?今天救了海航,明天其他公司也会大冒其险,毕竟捅的篓子越大越安全不是?
蓝天白云0905(安徽)128天23小时15分34秒前
好文章。但为何不能下载保存呢
发布时间:2023-01-14
评论(1)

财新,不少企业这个方向的核心岗位一直没有停招,且薪资也并没有受到太大影响。 这或许与外界所想象的,企业紧缩进而导致行业待遇下行有所不同。李静解释,“这个就是市场行情,或许也有泡沫烘托出来的成分,但

热评:

ikun002(江苏)144天18小时7分13秒前
产业升级,医药生物都不大力支持的吗,疫情时代,宁愿投资中药去了,也不给医药研发更多机会,无数的生化环材硕博抵不过老祖宗的一本书,向过去讨教而不是向未来,生产关系已经阻碍生产力发展了
发布时间:2023-01-14
评论(2)

多的”。朱诗韬也告诉财新,不少企业这个方向的核心岗位一直没有停招,且薪资也并没有受到太大影响。 这或许与外界所想象的,企业紧缩进而导致行业待遇下行有所不同。李静解释,“这个就是市场行情,或许也有泡

热评:

林铂x29(北京)130天22小时19分25秒前
创新药是需要人才真本事的 不要搞国家补贴那一套 骗补贴的创新局太多了
fastislow(福建)142天13小时58分32秒前
这篇文章扎实耐读
发布时间:2022-12-10
评论(2)

要经济指标表现低于市场预期。11月这一局面未能明显改善,瑞据多项高频数据构建的中国经济活动指数继续走弱,同比降幅扩大。 从11月PMI来看,三重压力正在加大:需求端,中采联调查显示,制造业反映需求

热评:

HFDA(河南)179天18小时22分31秒前
需求、供给、预期正在加大
财新网友yb2U4L(上海)179天19小时13分17秒前
民生
发布时间:2022-12-10
评论(7)

要经济指标表现低于市场预期。11月这一局面未能明显改善,瑞据多项高频数据构建的中国经济活动指数继续走弱,同比降幅扩大。 从11月PMI来看,三重压力正在加大:需求端,中采联调查显示,制造业反映需求

热评:

财新网友TMBRX1(上海)176天18小时6分49秒前
压力也是动力
汗世者(上海)177天15小时57分6秒前
财新又不是做研报的,里面券商的观点只是引用当论据的,本来就是一篇新闻稿
董事长7267(广东)177天20小时52分33秒前
有没有不担心的?
发布时间:2022-12-03
评论(0)

和部分工业投资在2023年的增长或会比较稳定,但能否成为拉动经济的“火车头”尚有疑问。纵使央行在年初已开始放松,但在2022年很长时间内,新增社融没有明显上升,主要是对前景不太乐观,导致居民和企业

热评:

图片

专题推荐: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S T U V W X Y Z 0 1 2 3 4 5 6 7 8 9